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区降水入渗氘同位素特征

发布时间:2020-04-01 15:58
【摘要】:探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在土壤剖面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将为西鄂尔多斯荒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氘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中的氘同位素值(δD),运用二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降水对各层土壤水的贡献率,并结合土壤含水量分析了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剖面各层土壤水δD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雨后9 d内,小雨(0~10 mm)影响0~10 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对表层土壤(0~10 cm)的贡献率在30.3%~87.9%;中雨(10~20 mm)影响0~40 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对0~40 cm土壤水的贡献率为28.2%~80.8%;大雨(20~30 mm)和特大暴雨(30 mm)影响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水δD值.降水对100~150 cm深层土壤水δD值影响不显著.西鄂尔多斯荒漠土壤水δD介于大气降水δD与地下水δD之间,表明西鄂尔多斯荒漠土壤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地下水.在同一降水强度下,表层土壤水(0~10 cm)受降水的直接影响显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δD变化幅度降低,100~150 cm深层土壤水δD基本趋于稳定.降水强度越大,对土壤水δD影响的时间越长,影响的土壤深度也越深.
【图文】:

地理位置,钙积层,年降水量,黄土


,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2%~16%,夏季短暂,多温热天气.平均年降水量为139.8mm,7月和8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7%,平均蒸发量为3127.7mm.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792.2h,年平均温度为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为-32.6℃.研究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是灰漠土,土壤剖面上部呈栗色,下部有菌丝状、斑块状或网纹状的钙积层.腐殖质层和钙积层分层较明显,具有草原土壤的特征.母质为黄土及黄土状物的地带性土壤.研究区生存的主要植物有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Fig.1Locationofthestudyarea.2208应用生态学报28卷

西鄂尔多斯,降水量,动态,降水事件


丏值的水源作为消耗端,则土壤水分中消耗端水源所占比例为:Pc=δDe-δDsδDe-δDc×100%式中:Pc表示土壤水分中消耗端水源所占比例(%);δDe、δDc和δDs分别表示富集端水源、消耗端水源和土壤水δD.1.5数据处理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来检验每次降水事件发生后,随着时间变化各土层中的土壤水δD和含水量的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降水事件随时间变化对各层土壤水δD和降水对土壤水的贡献率的影响.2结果与分析2.1降水事件图2显示了在研究期间发生的多次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与δD值随采样时间的变化.我们从中挑选出4次降水事件,这4次降水事件均为降水前3d无雨,一次性降水后9d内无雨(降水<5mm可忽略不计),它们分别代表小雨(0mm<降水量≤10mm)、中雨(10mm<降水量≤20mm)、大雨(20mm<降水量≤30mm)和特大暴雨(降水量>30mm).这4次降水事件分别为:Ⅰ:6月6日降水13.7mm,7日又降水4.1mm,之后8d内无雨;Ⅱ:6月28日降水54mm,雨后4d内无雨,第5天降水3.2mm;Ⅲ:7月31日降水25.9mm,雨后6d内无雨,第7天降水3.2mm;Ⅳ:8月16日降水7.2mm,雨后9d内无雨.2.2土壤含水量随采样时间的动态变化由图3所示,降水7.2mm后第1天,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为5.5%,之后逐渐降低.10~20cm深处土壤含水量在雨后第1天略上升,第2天降至雨前水平;20cm以下土壤含水量随采样时间(9d)变化幅度不大,表明该次降水并没有深入到20cm以下的土壤中.降水13.7mm后第1天,,0~40cm深处土壤含水量上升,其中0~10cm土壤含水量最高图2研究期间西鄂尔多斯荒漠的降水量(P)动态与δD值Fig.2Dynamicsofprecipitation(P)andδDofrainfallinWestOrdosDesertdur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婕;徐庆;高德强;马迎宾;;西鄂尔多斯半日花及霸王的水分利用[J];林业科学;2016年02期

2 王锐;刘文兆;宋献方;;黄土塬区土壤水分运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3期

3 程立平;刘文兆;;黄土塬区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3期

4 李晖;蒋忠诚;周宏飞;王月;崔天顺;李艺;罗为群;;准噶尔盆地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中δ~(18)O和δD变化特征——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阜康站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5期

5 侯士彬;宋献方;于静洁;刘鑫;张广英;;太行山区典型植被下降水入渗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8年01期

6 徐庆;刘世荣;安树青;蒋有绪;林光辉;;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水的氢稳定同位素特征[J];林业科学;2007年01期

7 孙双峰,黄建辉,林光辉,赵威,韩兴国;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09期

8 田立德,姚檀栋,M TSUJIMURA,孙维贞;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9 吴彦,刘世全,付秀琴,王金锡;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的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柯浩成;李占斌;李鹏;肖列;张军;刘莹;赵宾华;常恩浩;王琦;;黄土区典型小流域包气带土壤水同位素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2 张永娥;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张祯尧;孙立博;张杰铭;侯贵荣;;北京西山侧柏林冠层不同高度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3 邓文平;章洁;张志坚;胡少昌;郭锦荣;刘苑秋;孔凡前;张毅;;北京土石山区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稳定同位素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4 张永娥;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赵娜;李瀚之;常晓敏;;不同土壤含水量下侧柏幼树叶片水分利用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5 徐晓梧;余新晓;贾国栋;李瀚之;路伟伟;刘自强;;基于稳定同位素的SPAC水碳拆分及耦合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6 王意锟;金爱武;方升佐;;浙西南毛竹林覆盖对土壤渗透性及生物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7 陆继财;张金风;;乔木对岩土体的综合作用研究综述[J];公路;2017年04期

8 赵娜;孟平;何雅冰;娄源海;余新晓;;北京山区侧柏-荆条系统水分来源对降雨事件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9 程立平;刘文兆;;黄土塬区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的贡献[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10 陈婕;徐庆;高德强;马迎宾;张蓓蓓;郝玉光;;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区降水入渗氘同位素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ongQin CUI;JianYing MA;Wei SUN;JiaHuan SUN;ZhengHu DUAN;;A preliminary study of water use strategy of desert plants in Dunhuang,China[J];Journal of Arid Land;2015年01期

2 章尧想;徐军;任文佼;薛海霞;李清河;;干旱胁迫对半日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年07期

3 魏磊;白沙如拉;S惱

本文编号:2610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10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