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连作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结合碳、氮的影响
【图文】:
3.1 土壤碳含量及储量变化3.1.1 土壤剖面碳含量变化图3-1 不同植烟年限对土壤剖面碳含量影响Fig. 3-1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tobacco year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注: 柱上不同字母代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误差线为标准差,下同。Note: Different letters above the ba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P < 0.05), and the error lines are the standarddeviation. The same as below.从图 3-1 可以看出,0-2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植烟 8 年的土壤中,为 5.31g/kg;最大值出现在植烟 26 年的土壤中,为 8.17g/kg。与对照(CK)相比,不同植烟年限均减少了 0-20cm 土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植烟 5 年和 8 年减少最为显著,其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5.90g/kg 和 5.31g/kg。在植烟 8 年后
其他植烟年限均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以植烟 5 年、8 年降低最多。3.1.2 土壤剖面碳储量变化图3-2 不同植烟年限对土壤剖面碳储量影响Fig. 3-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tobacco year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s由图 3-2 对 0-20cm 土层土壤碳储量的分析可知,植烟年限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土壤中碳储量。与对照相比,植烟 5 年和 8 年均显著减少了土壤中碳储量,其土壤中碳储量分别为 15.95t/ha 和 15.85t/ha,较对照分别减少了 10.83t/ha 和 10.93t/ha;植烟 10年、15 年、26 年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对 20-40cm 土层土壤碳储量分析可知,与对照相比,植烟 5 年和 8 年均显著减少了土壤中碳储量,其土壤中碳储量分别为 9.46t/ha 和 9.52t/ha,较对照分别减少了4.94t/ha 和 4.88t/ha;植烟 10 年、15 年、20 年则增加了土壤中碳储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S572;S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莉;徐明曦;巨莉;;四川省不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J];四川水利;2018年06期
2 张星星;;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7年24期
3 唐茹;孙钰翔;戴齐;林清美;谢丽华;;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研究方法及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8年09期
4 冯欢;张俊岭;张凤华;;不同复垦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水溶性阳离子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8年06期
5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冉义国;王小晓;黄平;;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2018年05期
6 于法展;张茜;张忠启;李玲;雷良媛;张少坤;陈俊;;庐山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6年06期
7 苏静;赵世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J];水土保持通报;2009年05期
8 李江涛;钟晓兰;赵其国;;耕作和施肥扰动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6期
9 尹瑞龄;;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J];土壤学进展;1985年04期
10 赖忠盛;文启凯;何远龙;阎小飞;;覆膜栽培对耕层士壤腐殖质组分与土壤团聚体影响的初步研究[J];八一农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全英;;不同粒径果园土壤团聚体对铜的吸附行为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第二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7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5 江春玉;刘萍;刘明;吴萌;李忠佩;;不同土壤肥力及施磷量条件下水稻—土壤团聚体系统中光合碳的分配[A];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徐祥玉;张敏敏;张志毅;熊又升;袁家富;;冷浸稻田土壤团聚体及碳库处理[A];第七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次全国土壤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付鑫;王俊;;覆盖方式对旱作小麦田土壤团聚体及固碳效应的影响[A];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8 陈中督;薛建福;张海林;王猛;汤文光;陈阜;;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于爱忠;柴强;赵财;;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短期效应[A];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彭思利;魏朝富;郭涛;;分根装置中丛枝菌根真菌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恒;有机物输入量对黑土结构性质及其季节性变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李景;高碳氮投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3 郑丽红;覆膜与施肥对土壤中秸秆氮的赋存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4 金鑫鑫;地膜覆盖和施肥条件下外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赋存和转化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5 何翠翠;麦玉轮作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土壤团聚体及微生物群落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唐士明;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7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张倩;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碳氮转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虎;退耕还湿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磷的赋存及释放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杜满聪;耕作方式对坡耕地赤红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9年
3 杨阳;秸秆还田条件下休耕轮作对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4 冯夕;地膜覆盖及施氮对菜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年
5 刘依宁;重庆永川梨园土壤、叶果氮磷钾与产量品质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6 李青春;农牧交错带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7 薛伟杰;外源有机物添加对滩涂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扬州大学;2019年
8 李欣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吸附—解吸Cu~(2+)的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9 杨弋;两种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解吸Zn~(2+)、Cd~(2+)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10 王奥博;若尔盖湿地退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2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2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