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物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22 12:27
【摘要】:目前,添加和去除凋落物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尚少,尤其缺乏对人工过熟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比较研究,亟待深入探讨。本研究以60年生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对象,利用野外调查、生化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过熟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短期响应,以揭示过熟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不同的响应效应,其研究结果对马尾松人工纯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及适应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影响,但因处理时间长短而异。凋落物处理半年时(干季),与对照相比,纯林中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4.19%和29.37%(p0.05),而混交林却表现为土壤有机碳减少,分别降低14.07%和10.67%,但差异不显著(p0.05)。凋落物处理一年后(湿季),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7.37%,差异不显著(p0.05),而混交林却呈极显著下降(19.40%)(p0.01);添加凋落物均极显著提高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4.8%和17.74%(p0.01)。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季节、林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2)凋落物处理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干季,纯林中,添加凋落物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细菌和总PLFAs含量,却显著提高真菌的PLFAs含量(p0.05);而去除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各类群微生物的PLFAs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在混交林中,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真菌、放线菌和总PLFAs含量,添加凋落物处理还能显著提高细菌的PLFAs含量(p0.05)。在湿季,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两种林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及总PLFAs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林分中,对照、添加、去除凋落物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及总PLFAs含量均表现为干季极显著高于湿季(p0.01),混交林显著高于纯林(p0.05)。(3)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影响较小,但指数间有所不同。在干季,纯林中添加凋落物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s的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混交林中,凋落物处理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在湿季,无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两种林分中,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Biolog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季节×林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PLFA多样性与Biolog多样性的影响均不显著。(4)在干季,添加凋落物使两种林分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5.57%、26.98%和28.18%、72.42%(p0.05),而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降低了9.23%和17.23%。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15.15%、20.96%和10.06%(p0.05),却使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31.97%;同样,去除凋落物使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50.46%、38.62%、26.28%、111.52%和12.84%,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32.34%。在湿季,添加凋落物使纯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25.28%,,却使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12.78%(p0.05);而去除凋落物使纯林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15.18%和19.40%。在湿季,添加凋落物显著提高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提高13.40%、21.20%、33.49%、36.20%、17.95%(p0.05);而去除凋落物显著降低混交林土壤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降低20.06%、20.75%、17.15%(p0.05)。本研究还发现,凋落物处理一年后,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碳源由酸类转变为以酯类和酸类为主。(5)相关分析表明,除土壤有效氮和全磷外,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群落总PLF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p0.05或p0.01),而土壤全钾、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上述7类菌群和总PLF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却与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反,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N-乙酰-(p-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却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速效钾:全钾与5类碳源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醇类除外),而全钾、有效磷、有效氮:全氮、有效磷:全磷与5类碳源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醇类除外)。(6)研究表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凋落物去除和添加的短期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支持我们的假设。造成此种现象与样地植被类型、气候、土壤及人为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野外调查发现,马尾松纯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丰富,凋落物深厚,而马尾松红锥异龄交林林分郁闭度大,林下灌木、草本及其稀缺,凋落物虽深厚,但结构复杂。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纯林和混交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这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图文】:
防止掉入小区内;添加凋落物(Litteradditi0n,LA):每个月定期将由去除凋落逡逑物处理的尼龙网上收集到的凋落物均匀放置到添加凋落物处理小区内。每种林分逡逑分别布设15个小区,2种林分共计30个(图3-1)。逡逑16逡逑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凋落物处理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短期影响逡逑林还是混交林,凋落物处理对土壤真菌细菌比的影响均不显著(户>0.05)(图4-7)在干季,对照和凋落物处理下,两种林分土壤真菌细菌比的差异均表现为湿季著高于干季。而湿季,两种林分土壤真菌细菌比在各处理中差异均不显(户>0.05)。在对照和去除凋落物处理中,同一林分均表现为湿季土壤真菌细比极显著高于干季(/K0.01);添加凋落物处理中,湿季纯林土壤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干季0<0.01),而混交林土壤真菌细菌比季节变化不显著(^>0.05)在不同林分、不同季节中,凋落物处理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PLFAs含及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比值的影响均不显著(;?>0.05)(图4-8)。但一林分,对照与凋落物处理革兰氏阳性、阴性菌PLFAs含量为干季极显著高湿季(^<0.01);而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则均表现为湿季显著高于季(;?<0,05)。逡逑IZZZI纯林(千季)逦E3S混交林(千季)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14
【图文】:
防止掉入小区内;添加凋落物(Litteradditi0n,LA):每个月定期将由去除凋落逡逑物处理的尼龙网上收集到的凋落物均匀放置到添加凋落物处理小区内。每种林分逡逑分别布设15个小区,2种林分共计30个(图3-1)。逡逑16逡逑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凋落物处理对过熟马尾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短期影响逡逑林还是混交林,凋落物处理对土壤真菌细菌比的影响均不显著(户>0.05)(图4-7)在干季,对照和凋落物处理下,两种林分土壤真菌细菌比的差异均表现为湿季著高于干季。而湿季,两种林分土壤真菌细菌比在各处理中差异均不显(户>0.05)。在对照和去除凋落物处理中,同一林分均表现为湿季土壤真菌细比极显著高于干季(/K0.01);添加凋落物处理中,湿季纯林土壤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干季0<0.01),而混交林土壤真菌细菌比季节变化不显著(^>0.05)在不同林分、不同季节中,凋落物处理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PLFAs含及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比值的影响均不显著(;?>0.05)(图4-8)。但一林分,对照与凋落物处理革兰氏阳性、阴性菌PLFAs含量为干季极显著高湿季(^<0.01);而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则均表现为湿季显著高于季(;?<0,05)。逡逑IZZZI纯林(千季)逦E3S混交林(千季)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远光;杨柳;朱宏光;蔡道雄;尤业明;贾宏炎;周晓果;严理;;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5年06期
2 韩冬雪;王宁;王楠楠;孙雪;冯富娟;;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12期
3 高强;马明睿;韩华;张维砚;王昊彬;郑泽梅;由文辉;;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木荷林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5期
4 刘世荣;代力民;温远光;王晖;;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挑战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5 明安刚;刘世荣;农友;蔡道雄;贾宏炎;黄德卫;王群能;农志;;南亚热带3种阔叶树种人工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贮量比较[J];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6 陈幸良;巨茜;林昆仑;;中国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4年06期
7 朱宏光;陆晓明;温远光;蔡道雄;刘世荣;李晓琼;黄雪蔓;周晓果;李婉舒;;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4年05期
8 谭益民;何苑v
本文编号:2636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3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