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已经成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早籼稻陵两优268和晚籼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在水稻抽穗期利用人工辅助加热(8:00-18:00,35±0.5℃)或自然的高温过程,研究了不同应对技术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效果。2016年通过人工气候箱控制试验筛选了抗高温热害化学制剂的最佳浓度,然后分四个播种时期,分别研究了 CK(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不加热)、A1(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日灌夜排,加热)、A2(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5cm水层,日灌夜排,加热)、A3(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加热);CK(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B1(地下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日灌夜排)、B2(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日灌夜排)、B3(田间不保持水层);CK(喷施蒸馏水)、C1(20mmol· L-1 的 CaCl2 溶液)、C2(2.5mmol·L-1 的 Na2SiO3·9H2O溶液)、C3(22.04mmol·L-1的KH2PO4溶液);CK(不喷雾)、D1(8:00蒸馏水喷雾)、D2(12:00蒸馏水喷雾)、D3(14:00蒸馏水喷雾)四项技术措施对高温热害的缓解效果。2017年研究了 CK(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不加热)、T1(地下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日灌夜排,加热)、T2(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日灌夜排,加热)、T3(池塘水灌溉,田间保持10cm水层,夜晚不排放,加热)和T4(22.04mmol·L-1KH2PO4和20mmol·L-1的CaCl2混合溶液)4项技术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缓解效果。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高温降低了水稻植株抽穗期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以及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植株地上部分总重的比例,增加了成熟期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占植株地上部分总重的比例。在研究不同灌溉深度对水稻高温热害缓解作用的试验中,CK未遭受高温热害,各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成熟期穗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均表现为CKA1A2A3。在研究不同灌溉水来源对水稻高温热害缓解作用的试验中,所有处理均遭遇自然条件下的高温热害,各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成熟期穗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均表现为B1CKB3B2。在研究喷施不同化学制剂对水稻高温热害缓解作用的试验中,对所有处理都进行了人工辅助加热,各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成熟期穗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均表现为C1C3C2CK。在研究不同时间喷雾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中,对所有处理都进行了人工辅助加热,各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成熟期穗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均表现为D2D3D1CK。可以看出高温降低了水稻茎叶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和成熟期穗部干物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其中四种技术措施中产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A1、B1、C1和D2。2017年不同应对技术处理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贡献率、成熟期穗部占植株地上部总重的比例均表现为CKT4T1T2T3,产量表现为CKT4T1T2T3。因此,T4处理更能够缓解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水稻在抽穗期遭遇高温,短时间内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增加,而在高温处理结束恢复自然温度后,各处理叶片SOD、POD和CAT活性明显低于CK。高温通过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SPAD,从而加快水稻叶片衰老速度。2016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均可以缓解高温热害对水稻剑叶光合和抗氧化酶系统的伤害,四种技术措施中不同处理的效果为CKA1A2A3、B1CKB3B2、C1C3C2CK、D2D3D1CK。因此,2016 年四项技术措施中,A1、B1、C1和D2对降低高温热害下水稻的衰老速度效果最好。2017年不同技术措施对提高高温热害下水稻光合作用和增强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效果为CKT4T1T2T3,因此认为,T4处理更能增强水稻的抗衰老能力。3、高温处理导致水稻叶片和茎鞘总糖含量降低,氮含量增加。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2016年四种技术措施中各处理叶片和茎鞘总糖含量大小排序为CKA1A2A3、B1CKB3B2、C1C3C2CK、D2D3D1CK,氮含量与之相反。其中,2016年四种措施中总糖含量最高的处理分别为A1、B1、C1和D2,含氮量最高的分别为A3、B2、C2和D1。2017年不同应对技术中各处理叶片和茎鞘总糖含量大小排序为CKT4T1T2T3,氮含量与之相反。因此认为在高温条件下T4处理的碳氮代谢受影响程度最小。综上所述,不同应对技术措施中T4处理对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效果最好。
【图文】:
上的差异显著性,下同)逡逑试验二中,环境温度在水稻开花期达到高温热害条件,因此未采取人工辅助加热。逡逑由图4-2可知,CK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低于B1处理,表明高温降低了水稻叶绿逡逑素含量,但B1处理能够降低高温对叶绿素合成功能的伤害。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逡逑B1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邋3.06%、3.19%、4.66%邋(陵两优268)和逡逑3.26%、3.39%、4.38%邋(两优培九);而B2和B3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低于CK。这是由逡逑于试验期间池塘水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导致水稻植株热害严重。因此,认为B1处理逡逑对水稻叶绿素合成机能恢复较好。逡逑GO「逦A邋GO「逦B逡逑□邋CKDB1邋■邋B2HB3逦□邋CK邋□邋B1邋■邋B2邋W邋B3逡逑so-b^邋b邋a逦so逦b邋a邋c邋c逡逑i:llfii:邋liffi逡逑:ll]邋11,111,邋:l邋II邋III邋II,逡逑油zk尲邋乳熟M邋成熟M逦油穗期邋乳熟期邋成熟期逡逑生育时期逦生育时期逡逑图4-2高温热害下不同来源灌溉水灌溉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逡逑19逡逑

生肓时期逦生肓时期逡逑图4-1高温热害下不同灌水深度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逡逑(,注:图A和B分别代表水稻品种陵两优268和两优培九,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逡逑上的差异显著性,下同)逡逑试验二中,环境温度在水稻开花期达到高温热害条件,,因此未采取人工辅助加热。逡逑由图4-2可知,CK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低于B1处理,表明高温降低了水稻叶绿逡逑素含量,但B1处理能够降低高温对叶绿素合成功能的伤害。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逡逑B1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邋3.06%、3.19%、4.66%邋(陵两优268)和逡逑3.26%、3.39%、4.38%邋(两优培九);而B2和B3的叶绿素含量一直低于CK。这是由逡逑于试验期间池塘水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导致水稻植株热害严重。因此,认为B1处理逡逑对水稻叶绿素合成机能恢复较好。逡逑GO「逦A邋GO「逦B逡逑□邋CKDB1邋■邋B2HB3逦□邋CK邋□邋B1邋■邋B2邋W邋B3逡逑so-b^邋b邋a逦so逦b邋a邋c邋c逡逑i:llfii:邋liffi逡逑:ll]邋11,111,邋:l邋II邋III邋II,逡逑油zk尲邋乳熟M邋成熟M逦油穗期邋乳熟期邋成熟期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S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聪聪;邓建平;张洪程;汪洪洋;王维屯;;生化试剂对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年06期
2 符冠富;张彩霞;杨雪芹;杨永杰;陈婷婷;赵霞;符卫蒙;奉保华;章秀福;陶龙兴;金千瑜;;水杨酸减轻高温抑制水稻颖花分化的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5年06期
3 杨军;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边建民;胡丽芳;孙晓棠;徐杰;贺浩华;;氮肥和高温对早稻淦鑫203产量、SPAD值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4 马廷臣;夏加发;王元垒;李泽福;;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4期
5 冯灵芝;熊伟;居辉;曹阳;杨笛;;RCP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育期内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5年04期
6 王U_梅;李岩;刘明;李刚华;刘正辉;唐设;丁承强;王绍华;丁艳锋;;营养生长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年04期
7 王艳;高鹏;黄敏;陈浩;杨志荣;孙群;;高温对水稻开花期剑叶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J];植物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8 王连喜;许小路;李琪;苏欢;李萌萌;;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江苏省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年02期
9 张立极;潘根兴;张旭辉;李恋卿;郑经伟;郑聚峰;俞欣妍;王家芳;;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水稻植株碳氮吸收及分配的影响[J];土壤;2015年01期
10 杨军;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边建民;胡丽芳;贺浩华;;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两个早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强盛;水稻钾素营养的积累特征及生理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637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3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