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12:58
【摘要】:全球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巨大影响,而生物质炭对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因素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多因素综合分析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13C同位素示踪方法和PLFA技术,分别从不同的生物质炭制备材料、热解温度、土壤类型以及培养温度四个方面,研究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并深入探究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固碳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制备材料与热解温度的生物质炭添加土壤CO2释放速率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土壤CO2累积释放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先迅速增长后缓慢增长。培养结束时,350℃、550℃和750℃热解杉木生物质炭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而350°C和550°C热解木荷生物质炭处理也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木荷生物质炭和杉木生物质炭的分解率介于0.78%-2.77%之间,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分解率呈下降趋势,且同一热解温度下木荷生物质炭的分解率显著高于杉木生物质炭的。添加低温制备生物质炭(350℃)比添加高温制备生物质炭(750℃)更易提高土壤全氮(TN)含量,添加高温制备生物质比添加低温制备生物质炭对土壤全碳(TC)、碳氮比(C/N)的提升效果更佳。同一热解温度下不同材料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同一材料不同热解温度下低温制备生物质炭添加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两种土壤类型下生物质炭添加(350℃热解杉木)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影响程度不一,生物质炭添加至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土壤CO2释放速率及累积释放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土中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生物质炭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具有抑制作用,对甘蔗土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具有促进作用,且生物质炭在不同土壤类型的分解率差异显著。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类型的TC、TN以及C/N,减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且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低的甘蔗土的土壤养分含量提升效果更为显著。35°C培养温度下的土壤CO2平均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更高,生物质炭分解速率更快。25℃和35℃培养温度下单独添加秸秆和混合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处理和单独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碳源区分计算发现,除第一天外,25℃和35℃培养温度下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抑制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且25℃和35℃培养温度下添加秸秆均显著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但25℃培养温度下混合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35℃培养温度下混合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处理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25℃和35℃培养温度下秸秆或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显著提高土壤TN和TC含量,35℃培养温度下各处理的土壤C/N比值均低于25℃培养温度下各处理土壤C/N比值。25℃培养温度下,单独添加秸秆以及混合添加秸秆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丰度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丰度,对照土壤以及单独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中革兰氏阳性细菌丰度显著高于添加秸秆(单独或与生物质炭混合添加)处理的土壤,且单独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高土壤放线菌丰度。35℃培养温度下,单独添加秸秆和混合添加秸秆与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革兰氏阴性细菌丰度,显著减少了土壤革兰氏阳性细菌丰度和放线菌丰度。
【图文】:

热解温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


不同处理下土壤co2释放速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逡逑土壤co2累积释放量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迅速增加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图逡逑5.1)。在整个培养阶段,添加木荷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逡逑均表现为邋S2M350>S2M550>S2M750>S2邋的变化趋势,在培养第邋3邋天,S2、S2M35Q、S2M550、逡逑S2M750处理间土壤C02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培养时段,s2m550逡逑和S2M750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而添加杉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02排放速率和累积逡逑排放量表现为S2S35G>S2>S2S750>S2S550的变化趋势,整个培养期间,S2S55()和S2S750逡逑处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在培养后期(84?丨12邋d),S2S550逡逑和S2S75。处理的土壤C02排放速率逐渐小于对照土壤,且在第112天处理间差异显逡逑著。经112邋d培养,同一热解温度下木荷生物质炭添加的土壤<:02累积排放量均显逡逑著高于杉木生物质炭处理。相比对照土壤,木荷生物质炭添加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02逡逑累积释放量,,仅350°C制备的杉木生物质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02累积释放量,逡逑其余两种温度制备处理均显著减少了土壤C02累积释放量,且木荷生物质炭处理的逡逑土壤C02累积释放量是杉木生物质炭处理的1.1倍。逡逑--逡逑

分解率,热解温度,生物质,杉木


水平;而对于S2S350、S2S550和S2S750处理,杉木生物质炭分解率依次为丨.6%、逡逑、0.8%,处理间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木荷生物质木生物质的分解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同一热解温度下木荷生物质炭的分解率于杉木生物质炭(图5.2)。逡逑表5.2不同材料和热解温度下生物质炭分解量动态逡逑.5.2邋Dynamics邋of邋C()2邋derived邋from邋the邋mineralization邋of邋biochar邋under邋different邋feedstock邋and邋pyrolysis逡逑temperature邋(邋mg邋C邋kg'1邋soil)逡逑s逦S2逦S2M350逦S2M550逦S2M750逦S2S350逦S2S550逡逑逦I53.91±5.31a逦120.11邋土邋8.37b逦64.23±4.l3d逦94.88±4.49c逦63.80±3.03d逦52.26士邋1.01邋e逡逑7逦75.03±2.95a逦11.78±邋1.49c逦7.13±0.87d逦24.11±0.92b逦10.38±0.24cd逦7.60±0.87d逡逑4逦28.63±2.82a逦8.62±邋1.48c逦5.67±0.55c逦15.30±0.22b逦7.49±0.54c逦6.02±0.27c逡逑28逦22.78±2.44a逦7.22±邋1.23c逦5.26邋土邋1.29c逦14.85±0.33b逦6.47邋土邋0.98c逦5.62邋土邋0.44c逡逑56逦25.35±3.12a逦7.41±0.83逦7.33±l.I5c逦17.67±0.27b逦7.01±0.89c逦7.03邋土邋0.79c逡逑84逦15.53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蒙;李晓兵;;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8年02期

2 徐均华;黄国强;菅攀峰;胡庆辉;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耕作与栽培;2018年02期

3 黄锦学;熊德成;刘小飞;杨智杰;谢锦升;杨玉盛;;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5 马昕昕;;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李翔;韩燕梁;;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7 邓飘云;陈建国;闫文德;;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8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王欣;常伟东;;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东波;陈丽;;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龙;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成龙;陆晓辉;崔丽峰;;贵州省农业土壤有机碳和氮化学计量在近50年里的变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沟造地工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环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册[C];2017年

3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营;郭鑫年;刘汝亮;王世荣;;宁夏灌区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用技术手段恢复黑土肥力[N];科技日报;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我国应加强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报;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农民日报;2015年

5 记者 李大庆;400岁森林能持续积累碳[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全球和样带尺度森林土壤有机碳驻留时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黄金权;水力侵蚀作用下小区尺度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4年

4 魏宗强;城市封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5 张勇;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8年

6 黄晓磊;稻麦轮作系统中弱晶质氧化铁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姜义亮;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8 张文娟;气候变化与放牧管理对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9 任立宁;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10 沈雅飞;除灌、采伐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过程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伟;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及其与土壤性质相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年

2 罗梦娇;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D];延安大学;2019年

3 张瑶瑶;甘南州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9年

4 张倩;长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5 尹艳;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6 张星星;不同树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锐;土壤有机碳Vis-NIR光谱信号挖掘及其预测精度提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王永慧;华北潮土不同地力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9 张美玲;西南沿边南卡江支流土壤有机碳格局及其影响因子[D];云南大学;2017年

10 刘梅;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空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1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41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