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养分保持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桉树(Eucalyptus)具有速生丰产的特性而被广泛种植,但由于长期单一的纯林经营模式带来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地力衰退、林下生物多样性降低、生产力下降等问题。生物质炭(Biochar)作为土壤改良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已经广泛应用,而对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的改良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炭,选取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树种--37年生马尾松(针叶树种)和15年生桉树(阔叶树种)纯林土壤作为供试土样,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和凋落物进行2组室内培养实验:Ⅰ:①土壤CK(S),②土壤+2%生物质炭(2B),③土壤+5%生物质炭(5B),④土壤+10%生物质炭(10B),⑤土壤+20%生物质炭(20B);Ⅱ:①土壤+5%凋落物CK(SL),②土壤+2%生物质炭+5%凋落物(2BL),③土壤+5%生物质炭+5%凋落物(5BL),④土壤+10%生物质炭+5%凋落物(10BL),⑤土壤+20%生物质炭+5%凋落物(20BL),每个处理5个重复。研究其对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土壤pH值、氮(N)、磷(P)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两种典型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和凋落物的输入对典型人工林红壤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制定具有更高土壤养分固持的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添加比例的生物质炭均能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土壤pH值(p0.05),且pH值随着生物质炭添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在所有处理中,20%的生物质炭添加比例提高效果最为显著。(2)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20%的生物质炭添加量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同时能显著提高两种林分的净硝化速率而显著降低其净氨化速率(p0.05),但对两种林分的铵态氮(NH4+-N)含量没有影响;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10%和20%的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土壤NO3--N含量(p0.05),20%的生物质炭添加显著提高马尾松林净硝化速率,而10%和20%的生物质炭输入显著提高桉树林的净硝化速率(p0.05)。(3)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添加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对马尾松的速效P含量均没有影响中,而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显著提高桉树林的速效P含量(p0.05),20%的生物质炭添加显著提高马尾松林的磷矿化速率,而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不同培养时间对桉树林的P矿化速率没有影响。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不同比例生物质炭在培养的90d和180d均能显著提高马尾松林的速效P含量(p0.05),而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在培养的90d和180d均能显著提高桉树林的速效P含量(p0.05)。两种林分的P矿化速率随着生物质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但差异不显著。(4)在只添加生物质炭情况下,对于C转化酶,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的α-葡糖苷酶(AG)活性,5%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早期(30d)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β-葡糖苷酶(BG)活性,但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能降低β-1,4木糖苷酶(BX)活性。对于N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不规律。对于P转化酶,在培养30d和90d,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均能显著抑制马尾松林磷酸酶(AP)活性(p0.05),在培养30d,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均能抑制AP活性,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减弱。在有凋落物叶添加情况下,对于C转化酶,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均显著提高马尾松的AG活性(p0.05),而在桉树林中需要20%的生物质炭添加量才能在不同培养时间显著提高其AG活性(p0.05);10%和20%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的30d和90天均显著提高马尾松和桉树林的BG活性(p0.05);但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添加在培养中期(90d)均能显著降低桉树林BX活性。对于N转化酶活性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P转化酶,在培养后期,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马尾松林的AP活性,而在早期,10%和20%的生物质炭的添加均能显著提高桉树林的AP活性(p0.05)。
【图文】: 技术路线图(注:BC:生?
图3-2不同比例生物质炭的输入对马尾松土壤全氮(TN)含量的影响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7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国雄;章明奎;;施用生物质炭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其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年02期
2 苗艳芳;李生秀;扶艳艳;王朝辉;徐晓峰;罗来超;;旱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特征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3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年01期
4 戴静;刘阳生;;生物炭的性质及其在土壤环境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3年06期
5 袁金华;徐仁扣;;生物质炭对酸性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J];土壤;2012年04期
6 高海英;何绪生;耿增超;佘雕;殷金岩;;生物炭及炭基氮肥对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4期
7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5期
8 袁金华;徐仁扣;;稻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和黄棕壤酸度的改良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05期
9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李晓慧;;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年06期
10 吴纪华;宋慈玉;陈家宽;;食微线虫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一;模拟土壤增温和林内减雨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春菊;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经营方式及生物质炭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2 韩学博;不同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烤烟生长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
3 索龙;玉米秸秆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砖红壤土壤性质及硝化作用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4 陈心想;生物炭对土壤性质、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644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4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