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坡地是黄土丘陵区主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其中7~°以上的坡地占该区面积的75.7%,同时也是该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因此,坡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了解坡地的土壤水热状况是制定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重要前提,同时坡地利用方式又影响着土壤水热条件,因此,揭示黄土丘陵区典型坡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其耦合效应,对于实现区域坡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选择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坡地利用方式(大豆坡耕地、玉米梯田、红枣林和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室内试验、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土壤水热变化复杂性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维垂向土壤水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以红枣林为例,实现了对红枣林土壤水分和温度随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垂直分布的模拟预测,并进一步研究了温度梯度和根系吸水对红枣林土壤水热耦合运移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变化特征。4种坡地利用方式0~60 cm土层为土壤水分季节性波动层,60~160 cm土层含水量变化相对平缓。2014平水年和2015干旱年生长季红枣林0~6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低于其它3种坡地利用方式(p0.05),且在平水年生长季红枣林0~160 cm土层储水量较大豆坡耕地、玉米梯田和撂荒草地低5.9%、6.6%和17.7%。干旱年生长季玉米梯田表现出良好的保墒能力,土壤水分亏缺度较小,其0~16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坡地利用方式(p0.05)。典型次降雨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红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率大幅增加,而玉米梯田土壤水分损失率增长缓慢。随土层加深,同一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逐渐降低,季节变化幅度也减小。红枣林表现出明显的增温效应,且增大了土壤温度日变幅,提高了生长季内土壤温度日较差。玉米梯田则减弱了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幅度和日变幅,并降低了生长季内土壤温度日较差。综上可知,红枣林土壤保水调温效果较差,亟需增加管理措施以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实现红枣林可持续发展;玉米梯田具有良好的保墒调温效应,因此可考虑实施坡耕地改梯田工程,高效利用雨水资源的同时,达到“以水调温”的目的。(2)揭示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的复杂性。2014平水年和2015干旱年生长季,红枣林增加了0~160 cm各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变异程度和活跃层深度,并提高了0~100 cm土层温度变化幅度和变异程度;玉米梯田相对减小了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变异程度和活跃层深度,并降低了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和变异程度。不同降雨年型下,红枣林各层土壤水分、温度序列的分维数均高于其它3种坡地利用方式,玉米梯田土壤水分、温度序列分维数相对较低。2014平水年和2015干旱年生长季,4种坡地利用方式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序列的近似熵排序为:红枣林撂荒草地大豆坡耕地玉米梯田;平水年生长季,玉米梯田0~160 cm各层土壤含水量序列的近似熵均为最小;两个生长季内,红枣林0~100 cm各层土壤温度序列的近似熵最大,玉米梯田土壤温度序列的近似熵较小。综上,红枣林土壤水热变化过程较为复杂,而玉米梯田减小了土壤水热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稳定性,并调节土壤温度。基于小波分维估计法和近似熵理论评价黄土丘陵区典型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的复杂性是可行的。(3)明确了影响4种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的主控性环境因子。2014平水年和2015干旱年生长季,气温和空气湿度是影响大豆坡耕地和撂荒草地0~60 cm土层水分变化的主控因子;空气湿度和风速则是影响玉米梯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对红枣林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为负效应;各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平水年生长季,空气湿度对大豆坡耕地、玉米梯田和撂荒草地土壤水分的直接作用和综合影响最大;土壤温度对红枣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相对较大。干旱年生长季,土壤温度对各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直接作用和综合影响均为最大,且为负效应。气温与4种坡地利用方式0~60 cm土层温度的关联度较高,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灰色关联度降低;在同等气象条件下,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层温度与同一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存在差异;玉米梯田表层(0~20 cm)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决定系数相对较小,表明其对气温的响应较弱。(4)构建了一维垂向土壤水热耦合运移数值模型。重点考虑了温差作用下土壤中热量传递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水分运移对土壤中热量传递的影响以及根系吸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和热量传递的影响,建立了一维垂向土壤水热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利用干旱年生长季红枣林0~100 cm土层含水量和温度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期间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8581~0.9901,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的平均值分别为0.7719%和0.6856%;红枣林0~100 cm土层温度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2、RMSE和MAE在4个生育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8694、1.2884℃、1.1894℃。表明该模型对于模拟红枣林土壤含水量和温度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红枣林不同生育阶段土壤中水分运移和热量传输的变化特征。通过建立的一维垂向土壤水热耦合运移数学模型研究了温度梯度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和根系吸水过程对土壤中热量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考虑温度梯度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和根系吸水过程对土壤中热量传输的影响时,模型的模拟结果明显优于仅考虑其中一个因素的模拟结果。本研究基于两年连续监测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平水年和干旱年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特征及其耦合效应,深化了对该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热动态变化过程、土壤水热复杂性、影响土壤水热的主控性环境因子以及土壤水热耦合模型构建与模拟的科学认识。本研究所得结论可为黄土丘陵区坡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坡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图文】: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自然地理研究区位于陕北榆林市清涧县店则沟镇园则沟小流域(37°13′38′′—37°14′22′′N,110°21′10′′—110°21′32′′E,海拔 865~1105m;图 2-1)。清涧县位于黄河陕晋峡谷西岸,东西长 95 公里,南北宽 55 公里,总面积 1881 平方公里。清涧县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面破碎,,沟壑纵横交错(Gaoetal.2017)。研究区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弱,土壤肥力较差,田间持水量和凋萎湿度分别为 25%和 7%(体积含水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朝华;柳华武;;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分析与土壤水资源管理[J];海河水利;2011年03期
2 杨志霞;;土壤水资源的内涵及特性[J];河北水利;2009年12期
3 檀领革;韩廷印;;土壤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河北水利;2008年07期
4 沈荣开;;关于土壤水资源计算的有关问题——与王浩、杨贵羽等同志商榷[J];水利学报;2007年08期
5 崔俊辉;张颖;段霄燕;;河北省土壤水资源划区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6 王浩;杨贵羽;贾仰文;王建华;;土壤水资源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学报;2006年04期
7 靳孟贵,张人权,方连玉,赵万林;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研究[J];水利学报;1999年08期
8 王亚俊;《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简评[J];干旱区地理;1997年02期
9 冯谦诚,王焕榜;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探讨[J];水文;1990年04期
10 张和平,袁小良;土壤水资源的农业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连生;;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A];水系统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第七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郭忠升;;水资源紧缺地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A];2017中国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3 付青枝;沈锡江;刘文平;;土壤水资源的计算和利用[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雪蕊;陈敏;黄领梅;沈冰;;Stanley流域土壤水资源评价与分析[A];水科学前沿与中国水问题对策——第十三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5年
5 张猛;;邢台市东部平原区作物灌溉定额分析[A];2015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6 张猛;;邢台市东部平原区作物灌溉定额分析[A];2013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伟;李春秀;贾新丽;;河北省灌溉措施实际节水量与土壤水资源利用分析[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路华;郑连生;王文元;秦利群;柴春玲;;一种土壤水资源分析与评价方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维博;董艳慧;;西安市平原区土壤水资源估算[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唐敏;黄土丘陵区坡地土壤水热特征及其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孟春红;土壤水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夏辉;河北省耕地土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石丽忠;辽宁省农业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5 绳莉丽;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6 徐学选;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素敏;基于GCM的中国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赵培培;兰州市植物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常见植物吸水深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柯渝;深层土壤水对黄土塬区苹果蒸腾的贡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邬春龙;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5 马玉霞;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高源;棉田覆膜对田间土壤水资源量及其利用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宁婷;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合理初植密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8 张宽义;河北省土壤水资源分区评价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樊玉苗;基于HYDRUS模型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10 吴庆华;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水动态演变及其高效利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
266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