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保护性耕作及多样化轮作下稻田土壤肢体磷的赋存规律及阻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6:47
【摘要】:胶体磷作为土壤中磷素迁移的主要载体,与农业面源磷污染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农田胶体磷为研究对象,实验拟基于大田试验,分别在两种土壤(粘壤土和壤质土)和八种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冬闲(CHF),翻耕/秸秆还田/冬闲(CRF),翻耕/秸秆不还田/小麦(CHW),翻耕/秸秆还田/豌豆(CRB),免耕/秸秆不还田/冬闲(NHF),免耕/秸秆还田/冬闲(NRF),免耕/秸秆不还田/小麦(NHW),免耕/秸秆还田/豌豆(NRB))下进行,利用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等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表征稻田土壤胶体磷的储存形态,明确保护性耕作与多样化轮作实施后不同时期土壤胶体磷赋存规律。同时,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在八种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中施加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以扫描电镜-能谱技术(SEM-EDS)表征土壤胶体的形貌特征,探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PAM对土壤胶体磷流失潜能的阻控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壤质土在免耕两年后会提升土壤总磷含量,且有无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磷没有影响。与实验初期(435mgkg-1)相比,土壤总磷含量逐年升高,但4个处理(CHF、CRF、NHF、NRF)间总磷含量在第一年水稻季末(442~443mgkg-1)以及第一年末(444~447 mg kg-1)差异并不显著(p0.05)。第二年水稻季,NRF(459m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452~454 mg kg-1),第二年结束后,NRF(471mgkg-1)处理显著大于 CRF(458mgkg1)和 CHF(454mg kg-1)处理(p0.05),NHF(462mg kg-1)与CHF差异显著。粘壤土在两年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具有提高磷含量的效果:与实验初期相比(954mgkg-1),粘壤土土壤总磷含量逐年升高,在第二年水稻季末和冬闲季末,NRF为所有处理中的最大值,并显著大于NHF处理。此外,在轮作系统中,免耕可以提高土壤磷含量:NRB在每一季均为各轮作处理中的最大值,且在第二年显著大于其余三种轮作处理。(2)壤质土在第一年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土壤胶体磷含量小于翻耕,而在第二年秸秆还田时,免耕土壤胶体磷含量大于翻耕:在第一年水稻季,翻耕处理(15.291mgkg-1)高于免耕处理(11.210 mg kg-1);第一年结束后,CHF(4.560 m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2.918~3.526mgkg-1);第二年水稻季,免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第二年结束后,NHF处理(7.778m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590~5.445 mg kg-1),其中NRF最小。这可能是因为壤质土砂粒含量较高,易受耕作扰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胶体磷的赋存。粘壤土第二年免耕和秸秆还田均可以使土壤胶体磷含量下降,但免耕+秸秆还田并不会增强胶体磷下降的效果:第一年水稻季免耕(12.308 mg kg-1)处理均高于相应的翻耕(11.575 mg kg-1)处理;而在第一年结束后,CHF(13.619 mg kg-1)显著大于除CRB外的其他处理(7.721~11.400 mg kg-1),而且在第二年水稻季也出现这种现象;第二年结束后,CHF处理(11.249 mg 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073~9.214 mg kg-1)。结果表明两年后NHF、CRF处理的土壤胶体磷含量均显著小于CHF处理后的胶体磷含量。(3)壤质土在第一年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免耕土壤胶体磷占总磷比例显著小于翻耕,而在第二年不还田条件下,免耕显著大于翻耕。与实验初期(2.73%),壤质土胶体磷占总磷的比例相比在两年后(0.76%~1.68%)显著下降。第一年水稻季翻耕胶体磷占比(3.46%)显著高于免耕(2.54%)占比。第一年结束后CHF处理(1.03%)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0.66%~0.79%)。与第一年不同第二年水稻季,免耕处理(1.31%)的占比显著高于翻耕处理(0.78%)。第二年结束后,NHF(1.68%)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76%~1.20%)。两年结束后(0.62%~1.16%),粘壤土中胶体磷占总磷的比例与实验初期(1.79%)相比显著下降(p0.05),但下降的幅度(0.9%)小于壤质土(1.5%)。除第一年水稻季,CHF处理的胶体磷占比为各处理间最大值。两种供试土壤胶体磷的XANES结果表明在一周年结束后,铁氧化物结合态磷在稻田土壤胶体磷中相对含量显著升高,且其含量(45.8%~61.8%)为各磷形态间的最大值。在第二年水稻季末和冬季末,铁氧化物结合态磷无显著性变化,表明稻田土壤中胶体磷形态主要为铁氧化物结合态磷。(4)PAM对土壤胶体磷释放的阻控研究表明,PAM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胶体和水分散性胶体磷的流失潜能。对照组中供试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能为6.9 mg kg-1~46.1mgkg-1,其中砂壤土的流失潜能最大。向土壤中添加12.5kgha-1(低)、25 kg ha-1(中)、50 kg ha-1(高)三种水平的PAM后,土壤胶体总磷的流失潜能分别平均降低了 47.0%,67.9%和79.3%。但是,PAM的施加可能会促进土壤中胶体态MRP、真溶态TP、真溶态MRP、真溶态MUP的释放。土壤中砂粒含量是预测WDC和胶体磷的重要因素。在已知PAM施加量和砂粒含量的情况下,多元回归方程较好的预测了 WDC和胶体磷(R~2=0.542,p0.001)的流失潜能。
【图文】:

试验田,地理位置,试验点


2.2.1试验点概况逡逑试验点1位于杭州余杭区径山缜前溪村(30°21'50”N,邋119°53'17”E),地理位逡逑置如图2-1所示。年平均气温为15.3邋°C?16.2邋°C,年均降雨量为1150邋mm?1550逡逑mm。试验点稻田土壤类型为黄斑田,母质发育于湖相沉积。试验点土地种植模逡逑式为水稻-休耕,水稻品种为秀水-134,水稻季是从6月至11月,休耕是从当年逡逑11月至翌年5月。实验前稻田耕作层(0?20邋cm)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逡逑10逡逑试验点2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E120°3'13.22”,N30°23'47.18"),,地理逡逑位置如图2-1所示。良渚镇属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C?逡逑16.2°C,年平均降雨量为1350mm。试验点稻田土壤类型为青紫泥田,属于潴育逡逑型水稻土亚类。水稻季是从6月至11月,豌豆季/小麦季/休耕是从当年丨1月至逡逑翌年5月。试验前稻田耕作层(0?20邋cm)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2-1。逡逑s

总磷含量,冬闲,免耕


2.3.1保护性耕作及多样化轮作下稻田土壤总磷含量的变化特征逡逑与实验初期相比(954mgkg-1),两年结束后粘壤土中总磷含量均显著升高,逡逑且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磷的增加(图2-2(a)(b))。翻耕/还田/冬闲(3.1%)、免耕逡逑/不还田/冬闲(3.2%)、免耕/还田/冬闲(4.1%)、翻耕/还田/豌豆(3.0%)、免耕/逡逑还田/豌豆(3.4%)处理后的土壤总磷均增加3.0%以上,其他处理增加2.0% ̄2.6%;逡逑两年结束后免耕/还田/冬闲(gpZmgkg-1)和免耕/还田/豌豆OSGmgkg-1)处理逡逑后的土壤总磷含量最高,最低为翻耕/不还田/冬闲OTamgkg-1)和翻耕/不还田逡逑/小麦(975mgkg-1)处理后的土壤。免耕处理下的土壤总磷含量比翻耕处理高,逡逑但差异并不显著。相邻季节间,总磷含量均为升高或无显著变化(没有出现降低),逡逑且在水稻季(两年水稻季分别平均为9mgkg-1和llmgkg-1)的增长幅度显著大逡逑于冬闲轮作季(5mgkg-1和々mgkg-1)的增长。两年结束后,轮作条件下的最大逡逑总磷含量与最小总磷含量的差值UOmgkg-1)要小于冬闲条件下的差值(11邋mg逡逑kg-1),说明轮作会影响土壤在保护性耕作下的总磷变化。逡逑总磷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因为连续两年肥料的施加导致。长期过量施肥容易导逡逑致磷素在土壤中累积,增加土壤磷素流失的风险[123,124]。因为在水稻季的施肥量逡逑比冬闲和轮作季的施肥量要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磊;周海涛;张海艳;靳学慧;;浅析黑龙江省水稻秸秆还田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5年07期

2 刘冠男;刘新会;;土壤胶体对重金属运移行为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3 赵越;梁新强;傅朝栋;朱思睿;金熠;张翼翔;纪元静;;土壤胶体磷活化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技术[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4 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杨艳萍;熊瑛;陈阜;;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李春霞;王俊忠;李友军;李胜利;熊英;陈阜;;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年03期

6 刘友兆,丁瑞兴,孙玉华;几种土壤胶体移动性能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7 杨亚提,张一平,张兴福;恒电荷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常直海;关于土壤胶体的几个问题[J];新疆农业科学;1966年02期

9 杨亚提,张一平,张兴福;恒电荷土壤胶体的电导特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王亮;伦志安;王安东;解保胜;;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J];北方水稻;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振华;黄巧云;李学垣;郭学军;;磷酸对酸性磷酸酶在土壤胶体和矿物上吸附的影响[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陈荣树;;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陈卫明;肖泽海;施兰芳;徐同云;;小麦秸秆还田量数学模型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维钰;冯永忠;任广鑫;杨改河;;秸秆还田与施氮条件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资源利用与碳排放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江瑜;钱浩宇;张卫建;;秸秆还田年限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侯贤清;李荣;吴鹏年;李培富;王西娜;;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下土壤性质及其玉米产量的响应特征[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9 高磊;李余良;李高科;李武;李春艳;卢文佳;胡建广;;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南方甜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10 李金磊;曹东京;;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A];第二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丽芳 通讯员  陈彦毅;广西2010年秸秆还田将达5000万亩[N];农民日报;2006年

2 记者 瞿剑;稻田秸秆还田温室气体排放量被高估50%[N];科技日报;2019年

3 马维维;吉林:秸秆还田,新技术带来新收获[N];科技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整理 郭铭华;加快推进秸秆还田产业化进程 保护好龙江蓝天净土[N];黑龙江日报;2019年

5 记者 韩玉洁;瑷珲镇抢前抓早推进秸秆还田[N];黑河日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刘伟林;刘海玲代表: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N];农民日报;2019年

7 记者 阮晓莹 通讯员 张远飞;秸秆还田显成效 耕地质量稳提升[N];南宁日报;2019年

8 王红蕾 记者 谷佳;我省水稻秸秆还田实现增产减排[N];黑龙江经济报;2018年

9 王丽颖;秸秆还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N];农资导报;2018年

10 宋丹辉 记者 于永吉;我省秸秆还田三年任务和标准出台[N];黑龙江经济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朋福;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黄春;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继福;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麒;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金洲;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7 赵建波;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因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8 雷娟利;蔬菜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赵蕾;汞矿区稻田土壤中汞的分布特征及甲基化/去甲基化速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闫超;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闻;保护性耕作及多样化轮作下稻田土壤肢体磷的赋存规律及阻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赵越;不同施肥下稻田土壤胶体磷的释放及运移规律[D];浙江大学;2015年

3 胡乃娟;秸秆还田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静;连续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5 郑悦;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水稻土壤理化形状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6 冷冰涛;定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在玉米上的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7 张大伟;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李凤博;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孙伟红;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10 强学彩;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0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70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