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海洋细菌复合菌液对辣椒促生防病作用及根际微生物种群影响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23:38
【摘要】:本研究以本实验室研制的海洋细菌复合菌液为材料,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其对辣椒促生及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其对辣椒增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1、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复合菌液稀释100-500倍喷雾和灌根处理对辣椒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稀释300倍液处理的效果较好;喷雾和灌根处理辣椒的根长、干重、鲜重等分别比清水对照增加了62.41%和71.67%、81.10和146.34%、153.7%和166.67%;处理后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根系活力等均有所增加,可能是菌液促进辣椒生长的重要机理。防病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复合菌液稀释100-500倍喷雾和灌根处理对辣椒疫病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以稀释100倍喷雾处理效果最好,处理后9天的防效仍有42.08%。2、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复合菌液稀释150倍、300倍菌液喷雾和灌根处理后,辣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40%、7.52%和8.15%、8.3%。菌液处理后辣椒植株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土壤酶活等均比对照有所增加。3、海洋细菌复合菌液处理后,对田间辣椒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测定发现,菌液处理后辣椒根际可培养细菌与放线菌的数量比对照明显增多,而真菌数量下降。细菌种群多样性高通量测定结果表明,稀释300倍菌液处理根际细菌群落的Shannon、ACE、chao等指数均高于对照,而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说明稀释300倍菌液喷雾与灌根处理后辣椒根际细菌的物种丰度、种类数量等均有明显增多;但稀释150倍菌液喷雾与灌根处理有所不同,其中喷雾处理的物种丰度、种类数量也有所增加,而150倍菌液灌根处理辣椒根际细菌的物种丰度、种类数量有所下降。
【图文】:

辣椒,根系活力,实验组,脱氢酶


处理叶绿素 光合作用叶绿素 a 叶绿素 b 总叶绿素 光合速率 mg g-1mg g-1mg g-1umol m-2s-1μ菌液喷雾 10.97a 23.83a 35.01a 20.05a灌根 10.40ab 20.21b 30.80b 18.31bc 尿素喷雾 9.50bc 19.52bc 29.20b 17.04bc 灌根 9.24cd 17.86c 27.27c 16.58cd 清水处理 8.61e 17.95c 26.72c 15.14d3.1.2.2 根系脱氢酶含量测定结果根系脱氢酶测定结果见图 3-1,可见菌液喷雾处理对辣椒脱氢酶的尿素对照均有显著提高,比清水对照脱氢酶含量提高了 37.3%,表现出灌根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低于喷雾处理。由图 3-1 还可以看出,尿素处理后的辣椒脱氢酶的含量与清水处理异,其中尿素喷雾处理比清水处理的脱氢酶含量还低 5.15%。

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灌根


广东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2.3 土壤酶活测定结果稀释 300 倍菌液喷雾与灌根处理辣椒土壤酶活测定结果见图 3-2,由图可见,与对照处理比,菌液喷雾处理辣椒的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活均显著高于清水与尿素对照处理;菌液灌根处理的氧化氢酶活及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脲酶活性比清水与尿素对照处理分别增加 6.01%%和 3.78%%,而酸性磷酸酶显著低于清水对照处理,,与同浓度的尿素差异不显著,但比尿素处理高。比较菌液可以看出,菌液喷雾处理的辣椒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比灌根处理高,在酸性磷酸酶活性上喷雾处理比灌根处理多 77.8%,而土壤脲酶活灌根处理比喷雾处理高,但差异不显著。喷雾与灌根处理对土壤脲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436.418;S47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秀红,韩善桥,马骢;海洋细菌学检测现状[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3年03期

2 许超;熊亚茹;卢明倩;廖威;张云开;黄庶识;;一株具有褐藻胶降解能力的海洋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多糖利用能力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04期

3 ;不可缺少的海洋细菌[J];海洋与渔业;2014年02期

4 黄钟奇,周世宁,吴雄宇,姜广策,林永成;南海海洋细菌110的代谢产物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5 马士德,李言涛,谢肖勃,李春霖,李洪岭,吴培辉;海洋细菌对钢铁的腐蚀[J];材料保护;1995年04期

6 王树峰;;细菌形成光波导[J];物理;2017年10期

7 李志棠;海洋细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J];海洋环境科学;1985年02期

8 钱振儒,张景镛;城市生活污水细菌在海水中死亡机制的研究——Ⅰ.胶州湾海洋细菌对生活污水细菌的杀菌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1期

9 ;海洋细菌推动碳储存[J];硅酸盐通报;2015年04期

10 王洪斌;陈文慧;李信书;李士虎;阎斌伦;;海洋细菌Marinobacter adhaerens HY-3分离鉴定及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作用[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宗军;陈冠军;;海洋细菌新资源的发掘及在海藻降解方面的初步应用[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梁静娟;庞宗文;;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海洋细菌的分离筛选[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3 廖云莉;夏金梅;刘荣丽;许建中;许晨;;海洋细菌发酵液快速预处理工艺研究[A];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4 叶雪威;虞斯然;张治针;;几种海洋细菌抗胶质瘤活性物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场:天然产物分离和结构鉴定[C];2014年

5 李福川;韩文君;王文爽;;来自海洋细菌的糖胺聚糖降解酶的研究[A];2015中国酶工程与糖生物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陈丽;王淑军;;海洋细菌HYa发酵降解海带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福川;韩文君;王文爽;;来自海洋细菌的糖胺聚糖降解酶的研究[A];2015中国酶工程与糖生物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8 胡江春;王烈;薛德林;马成新;王书锦;;产生抗真菌抗生素海洋细菌BAC-9912的鉴定[A];中国海洋生化学术会议论文荟萃集[C];2005年

9 马成新;胡江春;薛德林;刘丽;王书锦;张仲良;李晓茹;;海洋细菌BAC-9912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初步分离提取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全永;胡江春;薛德林;马成新;王书锦;;海洋细菌LU-B02生物活性物质发酵条件及理化性质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何屹;线粒体与一种海洋细菌拥有共同祖先[N];科技日报;2011年

2 小华;耐药基因可从海洋细菌进入人体内细菌[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细菌新型低温碱性蛋白酶MP晶体”获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林;海洋细菌源生物农药前体的筛选及抗菌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汤海青;用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odonis QZ-4发酵生产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晓辉;海洋细菌DL-6几丁质酶和几丁质结合蛋白的生化性质与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4 叶雪威;海洋细菌抗胶质瘤活性物质的发现及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Muhammad Naseem Khan;[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郭兵;海洋细菌Glaciecola mesophila KMM241产木聚糖酶的结构、功能和应用潜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李春阳;海洋细菌来源的功能蛋白对海洋中重要有机物的识别及催化机制[D];山东大学;2016年

8 冉丽媛;深海沉积物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SM9913和Myroides profundi D25胞外蛋白酶对有机氮降解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9 王燕;两株海洋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机理研究及三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文爽;海洋细菌来源的新型糖胺聚糖降解酶的筛选、鉴定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越;海洋细菌复合菌液对辣椒促生防病作用及根际微生物种群影响初步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9年

2 李小群;海洋细菌Notoacmeibacter sp.BGMRC2072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3 郑日宽;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tutzeri 273对汞胁迫的遗传和生理适应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4 王丹阳;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2株海洋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5 沈晓琪;海洋细菌G0018B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6 黄燕秋;海洋细菌成膜影响因素及粘附机理探索[D];厦门大学;2017年

7 张熹;海洋细菌的生长特性及产胞外多糖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8 艾可筠;拟微绿球藻与海洋细菌共生关系的初步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年

9 薄世平;产生抗菌肽的海洋细菌(Bacillus subtilis)基因组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杨艳柳;西太平洋沉积环境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及三株海洋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78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78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