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植物物料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7 07:53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质炭的使用及其对氮循环的影响。生物质炭能够影响土壤氮素组成、氮矿化作用、硝化作用等氮转化过程。与农田土壤不同,森林土壤中的生物质炭主要来自火灾中植物的燃烧,植被恢复后,土壤中会同时存在植物和生物质炭。因此,本文主要关注典型亚热带森林植物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分别探究不同碳氮比的植物物料、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植物物料和生物质炭的交互作用,旨在为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循环及其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物料的有机质较易分解,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碳源—可溶性有机碳,从而提高土壤呼吸作用。添加碳氮比较低的毛竹,土壤净氮矿化量增加;添加碳氮比较高的苦槠,土壤则发生氮固定作用,土壤有效氮素显著降低。植物物料能显著提高土壤pH,其中灰分较高的苦槠对pH的提高大于毛竹;植物物料添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氨氧化细菌丰度,苦槠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氧化古菌丰度与有效氮素呈显著负相关。(2)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pH和全碳含量显著提高,NO3--N含量显著降低,此结果与经过火灾后的土壤变化一致。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生物质炭的结构越稳定,碳氮比越高,pH越高。生物质炭添加能够提高土壤pH,且700℃生物质炭对pH的提高效果显著大于300℃生物质炭。添加生物质炭3d后,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pH显著正相关。生物质炭碳氮比较高,且难以分解,会提高土壤碳氮比,降低土壤矿质态氮,且700℃生物质炭对氮矿化的抑制较强。(3)植物物料和生物质炭对pH和可溶性有机氮都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苦槠和苦槠生物质炭对土壤氨氧化古菌丰度也有显著交互作用。有机物质的碳氮比影响氮矿化作用,苦槠和苦槠生物质炭对土壤碳氮比有显著交互作用,所以对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矿质态氮(NH4+-N和N03--N)也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因此,植物物料和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素转化的交互作用值得关注。
【图文】:

土壤氮


学硕士学位论文逦1绪论逡逑论逡逑壤氮素转化逡逑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重要组成成分,存在于蛋白质、核酸等许多重要的逡逑分子中,在细胞和组织的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李春俭,2015)。因此,氮逡逑生物和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氮素还能参加一系列化学反应,生逡逑种形态物质,对大气、陆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产生各种影响。逡逑■■—■■■■■■?*邋逡逑

路径图,硝化作用,路径,氨氧化


逦1绪论逡逑氧化过程,以及从亚硝盐到硝酸盐的亚硝酸盐氧化作用(图1-2),作用的微生物逡逑分别是氨氧化微生物和亚硝酸盐氧化微生物。氨氧化过程是一个包括了许多酶和逡逑蛋白的复杂过程。氨氧化过程中,氨首先被氨单加氧酶(Amo)氧化为羟胺,主逡逑要由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共同催化完成;第二步,羟胺逡逑氧化还原酶(Hao)将羟胺氧化成亚硝酸。亚硝酸氧化过程较少被研宄,它仅限逡逑于四种变形菌属(黄巧云等,2015)。在正常条件下,氨氧化到亚硝酸是限速步逡逑骤,亚硝酸氧化到硝酸盐较快。逡逑氨单加氧酶逦羟胺氧化还原酶亚硝酸氧化还原酶逡逑(AMO)逦(HAO)逦(N0X/NXR)逡逑nh3邋0邋nh4+逦>邋nh2oh逦>no2'逦>邋NO,逡逑限速步骤逡逑图1-2典型硝化作用路径逡逑Fig.邋1-2邋The邋nitrification邋pathway逡逑一般认为氨氧化微生物活性是氨氧化过程的关键,,控制着整个硝化作用的速逡逑率。氨氧化微生物包括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恒;;土壤氮素及其研究方法综述[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8年02期

2 陈丽;姜惠武;张红光;;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因子及研究趋势[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2期

3 D.C.Edmeades;陈才夫;;黑麦草—白三叶草地上施用石灰对土壤氮素吸收的影响[J];国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87年04期

4 薛津;;土壤氮素水平对麦粒蛋白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5 朱兆良;;关于土壤氮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土壤学进展;1989年02期

6 鲁如坤;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基本状况[J];土壤学报;1989年03期

7 解锋;李颖飞;;土壤氮素理化性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穆兴民,樊小林;土壤氮素矿化的生态模型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1期

9 翟琨;向东山;;贵州省植烟土壤氮素释放特征研究Ⅱ.——不同栽培措施对黔南烟区土壤供氮动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10 王艳芳;土壤氮素转化与运移理论的研究进展[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祖艳群;李元;郑海利;李f3琛;;晋宁县段七村土壤氮素和磷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伏生;余明泉;胡小飞;;城乡梯度森林土壤氮素矿化变异性[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秦文利;刘忠宽;;土壤氮素矿化及氮对苜蓿生产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连凤;张成军;安志装;李新荣;赵同科;赵丽平;;华北不同类型土壤氮素矿化规律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陆红娜;;北京市顺义区浅层土壤氮素的分布与累积特征[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6 赵峥;张翰林;闻轶;曹林奎;;稻田土壤氮素溶解特征及其流失机制的研究[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殷士学;;土壤氮素生物循环机理的几个新进展[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朱兆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中的某些进展[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9 颜冬冬;毛连岗;谢红薇;郭美霞;王秋霞;李园;曹坳程;;熏蒸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车明超;黄占斌;王小茜;李文颖;锅圆;吴鹏;;保水剂对土壤氮素淋溶及脲酶活性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农科热线供稿;控制土壤氮素含量和含水量[N];东方城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霞;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黄志珍;农田土壤氮素平衡动态模拟模型研制与SISNDB信息系统开发[D];浙江大学;2005年

3 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东丽;黄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亚氮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刘青丽;土壤供氮特征及其对烤烟氮素营养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6 张泽;基于GIS的土壤氮素分区管理与施肥模型建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思婕;植物物料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8年

2 石冰洁;旱作农田地表覆盖对土壤氮素矿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王娟;我国典型土壤长期定位施肥下土壤氮素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桐;通辽污灌土壤氮素含量分析及迁移转化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陈青松;城乡交错带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王德建;地膜覆盖玉米种植对土壤氮素净矿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7 周唯;温度、水分和碳源添加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8 刘健;三种质地土壤氮素淋溶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谢一平;凉攀烟区主要植烟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艳杰;京郊保护地土壤氮素矿化过程[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3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83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