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图文】:
同播种方式对土壤质量变化的试验,采取单播、混播、休闲处理。定期取土样测定三大类指标,土壤酶活性包括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量 C、N、P,微生物多样性包括真菌、细菌、丛枝菌。分析其定期的规律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找到陪肥土壤的微生物机制,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图 3.1 牧草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0.02mol/lKMnO4ml/g)Fig. 3.1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f forage grass on soil catalase activity(0.02mol/lKMnO4mlb、c 分别是 0-10cm、10-20cm、20-40cm 土层;DM:单播敖汉苜蓿;DL:老芒麦单播;HB:混合播种;SYYM麦单播。下同。), c are 0-10cm, 10-20cm, 20-40cm soil layer, respectively; DM: Medicago sativa CV. Aohan; DL: Elymus sibiricus Led seeding; SYYM: Avena Sativa.The same below.)由图 3.1 可知,各种植方式在 0~40 cm 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牧草全生育时期均高 对照。在同一土层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月份显著性差异的关系及酶活性增是:在 0~10 cm 土层 DM 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采样时期的推后酶活性持续升高,期间差异显著。其他处理显著性差异均是由 5 月至 6 月酶活性显著上升,6 月至 7 月显著且除了 SYYM 处理酶活性上升外其他各处理均下降,7 月至 8 月各处理在过氧化性呈显著上升趋势。在 10~20 cm 土层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5 月至 6 月均显著上升,6 月至 7 月 DL 处理酶活性下降 3.7%且各处理酶活性变化不显著,7 月各处理酶活性均显著增长。在 20~40 cm 土层 5 月至 6 月 CK 处理酶活性上升 7.7%不显他各处理酶活性显著上升,,6 月至 7 月 SYYM 处理酶活性显著上升,CK 对照和 DM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4;S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建;汪平;;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产量和品质的比较探究[J];农家参谋;2018年22期
2 张金才;;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种子科技;2019年01期
3 刘成立;;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16期
4 罗治峰;崔宇佳;常晔;思旺阳;;玉米种植方式的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年03期
5 刘开智;;不同种植方式对太子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4年10期
6 王林红;;利用碎枝机变废为宝[J];农业知识;2017年14期
7 方冬哲;宋鸿;;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经济补偿的概念与标准——基于农户种植方式对农田景观宜人价值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2013年02期
8 季岳松;郑林德;徐晓梅;;玉米新品种“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对比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9 刘广义,邱长国,方子成,邢恩荣,高凤香;覆膜玉米种植方式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5年05期
10 王世兰,王九超,王向东;麦棉两熟种植方式浅析[J];中国棉花;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小军;肖国滨;刘小三;李亚贞;黄天宝;余跑兰;陈明;郑伟;张昆;叶川;;不同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孙雪芳;周宝元;高卓晗;高静媛;马玮;丁在松;赵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冠层光分布的的调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李源;赵海明;游永亮;武瑞鑫;刘贵波;;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饲用品质的影响[A];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程建平;吴建平;罗锡文;樊启洲;张国忠;周志艳;臧英;杨兵兵;;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育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亚洁;杨建昌;杜斌;;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喜娟;来永才;孟英;唐傲;董文军;冷春旭;刘猷红;王立志;姜树坤;;种植方式对寒地粳稻生育期、产量和温度利用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种植方式对高产夏玉米冠层光合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赵云雄;雍阳阳;申鹏举;毛祥敏;周勋波;;不同灌溉量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生产的影响[A];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9 牟芝兰;;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大力士高粱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10 李香菊;王贵启;吕德滋;;小麦不同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对杂草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A];面向21世纪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第六次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建华;“设施农业+标准化”的能量[N];中国质量报;2017年
2 记者范敏;海口改变椰子树种植方式[N];中国花卉报;2009年
3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4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5 张建文;广北农场特色产业拉动种植方式转变[N];东营日报;2010年
6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选择对路品种 改革种植方式[N];农民日报;2008年
7 曹秉益;玉米种植方式[N];云南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谭立云;因地制宜按种植方式选择水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克鹏 通讯员 韩洪锋;创新带来种植方式的变革[N];淄博日报;2009年
10 王震 张庆师;10余万农民告别落后种植方式[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杰;不同种植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2 周昌明;地膜覆盖及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氮利用及夏玉米生长、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铁东;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4 董浩;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作物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周勋波;不同种植方式的农田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于寒;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赛吉日呼;牧草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2 田思惠;种植方式和施肥对有机牧草生产特性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年
3 姚静;不同种植方式下晚稻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理参数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4 沈铉智;白马湖农场不同种植方式对粳稻产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年
5 钟雯雯;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6 汪润池;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乔俊芳;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耗水特点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8 吕晓飞;不均衡种植方式对谷子光合特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10 许婷;不同种植方式及肥料处理对春小麦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参数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5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8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