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菌渣施用对农田土壤磷组分及作物磷吸收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2:57
【摘要】:菌渣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目前,较多地区已将其作为肥料施用。但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入后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等方面的影响,对土壤中的磷特别是磷组分的研究不足。本研究针对菌渣作为肥料施用后对磷特别是磷组分研究不足分问题,以双孢菇菌渣为材料,在崇州市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布置大田试验,以磷总量平衡为基准,按菌渣带入磷的量为标准,设置了空白、纯化肥、菌渣磷20%、菌渣磷40%、菌渣磷60%、菌渣磷80%、菌渣磷100%等七个处理,系统地研究了菌渣替代磷肥对农田土壤中全磷及磷组分、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结合作物中磷的吸收情况,以期从土壤磷素、酶活性、作物吸收利用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理解菌渣施用对土壤磷库的影响,为菌渣的科学施用和对磷肥的替代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施肥后稻麦生育期土壤全磷含量均表现出作物生长前期无明显变化,后期少量升高的生育期变化规律,种植一年后,各菌渣替代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一定增加,但增量均低于纯化肥处理。菌渣施用明显提高了0-20cm土层H2O-P、NaHCO3-P含量。其中H2O-Pi、H2OPo、NaHCO3-Pi含量以菌渣磷60%、NaHCO3-Po以菌渣磷80%和100%菌渣磷在生育期变幅最大。稻麦种植一年后,土壤H2O-Pi、Po与NaHCO3-Pi、Po增量分别以菌渣磷60%、菌渣磷80%最高,分别为纯化肥增量的2.19、12.7和1.69、1.73倍。Na ClPi表现出与H2O-Pi、NaHCO3-Pi大致相似的生育期变化规律,以菌渣磷80%增量最大,Na Cl-Po未呈一致性变化规律。NaOH-Pi含量以菌渣磷40%处理在作物种植一年后增量最大,为纯化肥处理增量的1.16倍。NaOH-Po含量在种植一年后菌渣磷40%-100%替代化肥磷处理的增量高于菌渣磷20%替代化肥磷处理的增量。在作物种植一年后各菌渣处理HCl-Pi含量均有所降低,0-20cm土层降低量为CF的2.13-3.61倍。HCl-Po、HS-P、Residues-P在稻麦生长期中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H2O-P、Na Cl-Po与NaHCO3-Po菌渣替代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其在土壤中的含量随着菌渣替代化肥磷的比例增加而增加最为显著。(2)本研究中土壤三种磷酸单酯酶活性均在菌渣磷60%处理下最高。磷酸二酯酶活性在0-20cm以菌渣磷60%处理最高,20-40cm水稻季以菌渣磷40%、小麦季以菌渣磷60%处理活性最高,均显著高于空白与单施菌渣处理,但与单施化肥差异不显著,且在一年的作物种植期间,菌渣替代磷肥量与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各施肥处理下土壤磷植酸酶活性在水稻季以菌渣磷100%、小麦季以菌渣磷80%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3)稻麦生育期两层土壤磷组分与酶活性的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五种磷酸酶均能很好的反应土壤中磷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但磷酸单酯酶对土壤中H2O-P、Na Cl-P、NaHCO3-P的贡献最大,磷酸二酯酶次之,植酸酶贡献程度最小。(4)水稻生长期中以菌渣磷80%、小麦生长期中以菌渣磷40%-60%与化肥配合施用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效果最好。作物磷吸收量在水稻季以菌渣磷80%、小麦季以菌渣磷60%处理下最高。在作物的成熟期,水稻的地上部吸磷量与干物质量均与菌渣替代化肥磷相关性均高于小麦,说明其对菌渣替代磷肥的响应较高。稻麦干物质积累和磷吸收量与土壤H2O-P、Na Cl-Pi、NaHCO3-P和NaOH-Po均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除前几种磷组分以外,在一定情况下NaOH-Po也可作为作物吸收的直接磷源。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铁斌;;微生物菌渣管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98期

2 常艳;张夏;李进;胡昌勤;;经不同无害化及资源化技术处理后头孢菌素C发酵菌渣中抗菌活性物质的变化情况[J];中国药事;2018年08期

3 何可;韦慧明;陆文科;李涛;龙素梅;;食用菌渣作为基肥对大棚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7年06期

4 聂胜委;李向东;张玉亭;张巧萍;康源春;王二耀;;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肥对玉米季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5 高琴;朱启法;周佳燕;李云;;香菇废弃菌渣利用研究现状[J];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19期

6 苑丽梅;王梦梦;王璞;刘惠玲;;头孢菌渣理化性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7 韩洪军;陈凌跃;马文成;郑诗怡;刘潇;牟晋铭;;我国微生物制药菌渣管理现状分析[J];环境工程;2015年01期

8 聂胜委;李向东;张玉亭;张巧萍;张水清;黄绍敏;康源春;王二耀;;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9 刘新华;武恩斯;赵淑芳;;菌渣及时处理的重要性及综合利用[J];农业知识;2017年14期

10 董荷玲;陈海平;;菌渣对青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旭东;;农业废弃物利用与生态农业——以嘉兴菌渣还田定位试验为例[A];土壤肥料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报告摘要[C];2016年

2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谭伟;谢丽源;甘炳成;黄忠乾;;食用菌与农业循环经济探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李建国;尹微琴;奚云龙;储亚云;;秸秆循环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6 陈海波;李艳菊;王悦;王宇洲;梁山琴;冯丝雨;万淑珍;饶嘉健;;金霉素菌渣生物降解特性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7 管道平;胡清秀;冯作山;;食用菌菌渣堆肥化 促进秸秆菌业良性循环[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曾敏;黄小林;;菌渣还田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变化特征分析[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宋婷婷;蔡为明;范丽军;金群力;冯伟林;沈颖越;;以金针菇菌渣和稻草为基础两种双孢蘑菇堆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比较分析[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赵超;董然;王克凤;严海燕;桑翰旭;;东北对开蕨适宜栽培基质筛选的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宇;中广核技开辟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新途径[N];中国电力报;2018年

2 记者 杨阳腾;抗生素菌渣“变废为宝”[N];经济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孙秀艳;抗生素菌渣处置难题待解[N];人民日报;2016年

4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柏奇志 吴金明 郭欣欣;小城“菇”事多:永川一个“蘑菇屯”带出百余小老板[N];重庆商报;2017年

5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周迎久;让菌渣不再是危废[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杨代军 本报记者 陈泳;菌渣集中放 废物变肥料[N];成都日报;2006年

7 本报通讯员 孟蕾 本报见习记者 孟然 本报记者 周洁;抗生素菌渣消“毒”变“宝”[N];河北日报;2013年

8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郭东;全省三成多抗生素菌渣将被转化[N];河北日报;2012年

9 云家春邋何骏天 本报记者 汪光辉;菌渣做木炭垃圾换成钱[N];成都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周捷 记者 马彦铭;我省抗生素菌渣处理获突破[N];河北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冰;青霉素菌渣肥的制备及其土壤施肥的环境安全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蔡辰;微波处理头孢菌素菌渣肥料化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孙西宁;抗生素菌渣的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保华;土霉素菌渣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诗华;青霉素菌渣混合市政污泥好氧堆肥工艺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龙攀;有机物料还田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有机碳和系统碳净平衡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晓兵;圆红冬孢酵母油脂生产加工副产物再利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家宝;菌渣及环境样品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检测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成建;菌渣生物炭在有机污染物吸附和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3 鲜杨;菌渣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性质及小白菜产量、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熊雷;菌渣施用对农田土壤磷组分及作物磷吸收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5 高嘉岐;泰乐菌素菌渣理化性质分析及其菌渣肥资源化无害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6 张娣;海鲜菇菌渣青贮饲料对牛代谢和粪便菌群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倩倩;抗生素菌渣的堆肥处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8 赵军超;红霉素菌渣与猪粪好氧堆肥处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程济慈;废菌渣活性炭的制备及对水中Cr(Ⅵ)与苯胺的去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10 方森海;污水和菌渣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微生物降解[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89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89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d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