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生防菌的初筛
发布时间:2020-06-02 04:55
【摘要】:牛筋草(Eleusine indica)是农田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杂草,其分布十分广泛,目前利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牛筋草是主要的防治措施。然而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从而对未来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开发微生物除草剂成为高效防治杂草并进一步替代化学除草剂使用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开展微生物除草剂菌株的初步筛选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邯郸周边县、村采集牛筋草发病植株的根、茎、叶及土样,采用培养基分离纯化法得到发病菌株26株;采用菌丝块离体叶片法初筛获得优势菌株两株,经鉴定为Verticillium dahliae,分别定为T-1-3、F-VD。该两株菌株对牛筋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被接种3天,发病面积所占叶总面积约5%,病级达3级;离体叶片被接种7天后,叶片腐烂,发病面积所占叶总面积约20%,达5级。说明T-1-3、F-VD两株菌株能有效抑制牛筋草的生长。将Verticillium dahliae两株菌株用PDA培养基进行培养,7天后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T-1-3菌落有褶皱,菌丝颜色为黑褐色,呈念珠状;F-VD菌落形状为圆形,较疏松、易挑起。鉴定以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为主,形态鉴定方法为辅。最终鉴定为:大丽花黄萎病菌和大丽花轮枝霉菌。进一步将大丽花黄萎病菌(T-1-3)和大丽花轮枝霉菌(F-VD)的发酵产物用喷雾法喷至2-3叶期的盆栽牛筋草上,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牛筋草有强致病性,牛筋草的发病程度为6级。同时对河北省三大作物小麦、玉米、棉花进行安全性测试,将发酵产物喷至作物,结果表明两菌株对作物几乎没有影响,作物能正常生长。
【图文】:
图 2-2 菌株 T-1-3 菌体对牛筋草的敏感性Fig.2-2 Sensitivity of strains T-1-3 to Eleusine indicaA、B、C 分别表示出其在接种后 1d、3d、5d 所表现出的病症结果,下同。F-VD 菌饼在接种 3d 后,牛筋草叶片失绿轻微发黑,反面出现褐色病斑,有菌丝冒出,,病级达到 3 级,见图 2-3(B);接种 5 天后,牛筋草叶片发黑,牛筋草接种部位出现中心腐烂,菌丝穿透叶片生长,病级达到 5 级,见图 2-3(C)所示。
图 2-2 菌株 T-1-3 菌体对牛筋草的敏感性Fig.2-2 Sensitivity of strains T-1-3 to Eleusine indicaA、B、C 分别表示出其在接种后 1d、3d、5d 所表现出的病症结果,下同。F-VD 菌饼在接种 3d 后,牛筋草叶片失绿轻微发黑,反面出现褐色病斑,有菌丝冒出,病级达到 3 级,见图 2-3(B);接种 5 天后,牛筋草叶片发黑,牛筋草接种部位出现中心腐烂,菌丝穿透叶片生长,病级达到 5 级,见图 2-3(C)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51;S476.1
本文编号:2692637
【图文】:
图 2-2 菌株 T-1-3 菌体对牛筋草的敏感性Fig.2-2 Sensitivity of strains T-1-3 to Eleusine indicaA、B、C 分别表示出其在接种后 1d、3d、5d 所表现出的病症结果,下同。F-VD 菌饼在接种 3d 后,牛筋草叶片失绿轻微发黑,反面出现褐色病斑,有菌丝冒出,,病级达到 3 级,见图 2-3(B);接种 5 天后,牛筋草叶片发黑,牛筋草接种部位出现中心腐烂,菌丝穿透叶片生长,病级达到 5 级,见图 2-3(C)所示。
图 2-2 菌株 T-1-3 菌体对牛筋草的敏感性Fig.2-2 Sensitivity of strains T-1-3 to Eleusine indicaA、B、C 分别表示出其在接种后 1d、3d、5d 所表现出的病症结果,下同。F-VD 菌饼在接种 3d 后,牛筋草叶片失绿轻微发黑,反面出现褐色病斑,有菌丝冒出,病级达到 3 级,见图 2-3(B);接种 5 天后,牛筋草叶片发黑,牛筋草接种部位出现中心腐烂,菌丝穿透叶片生长,病级达到 5 级,见图 2-3(C)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51;S47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国;强胜;;生物除草剂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年05期
2 马丽香;薄月玲;胡华;刘慧;;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J];吉林农业;2011年08期
3 王彦芹;席琳乔;;棉花根际促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5期
4 邱德文;;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2010年04期
5 杨恒友;刘杰;张剑;;微生物除草剂研究发展及开发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年07期
6 仉欢;王开运;;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10年02期
7 赵杏利;邓晖;牛永春;;一种狗尾草病原真菌的鉴定及菌株致病性研究[J];菌物学报;2010年02期
8 黎志坤;朱红惠;;一株番茄青枯病生防菌的鉴定与防病、定殖能力[J];微生物学报;2010年03期
9 张红玉;;植物病原真菌毒素除草活性研究现状[J];草业科学;2009年10期
10 颜范勇;刘冬青;司马利锋;石恒;胡欣;;新型烟酰胺类杀菌剂—啶酰菌胺[J];农药;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2692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9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