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5 10:08
【摘要】:为了揭示重度火烧对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和黑碳(BC)的影响,本文选取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重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火烧落叶松天然林为对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重度火烧明显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和黑碳含量。和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全土有机碳增加了41.56%,黑碳增加了123.69%,黑碳含量增加显著(P0.05)。2)重度火烧明显增加了0~5 cm层的5 mm和0.25 mm团聚体比例,降低了0.25~5 mm团聚体比例。3)对照样地相比,重度火烧显著提高了0~5 cm土层内的5 mm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增幅达177.6%和127.27%。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3个土层内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种林地类型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粒径增大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4)团聚体中黑碳含量的分布规律与有机碳相似。重度火烧迹地0~5 cm层的5 mm、2~5 mm、0.053~0.25 mm、0.053 mm团聚体黑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92、4.19、1.06、0.44 g/kg,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5)2种林地土壤团聚体BC/SOC比值在0.05~0.41之间,且重度火烧显著增加了BC/SOC比值(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黑碳含量显著线性相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虎;吕贻忠;杨志臣;李保国;;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段而军;于清;;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丘陵区不同树种林地土壤团聚特征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肖波;武菊英;王庆海;尧水红;;四种禾本科牧草对官厅水库库滨荒地的培肥效应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5期

4 江恒;韩晓增;邹文秀;杨春葆;;黑土区短期免耕对大豆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年03期

5 赵洪利;李军;贾志宽;王学春;王蕾;;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03期

6 刘爽;何文清;严昌荣;刘勤;;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7 严波;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聂俊峰;;不同耕作方式对宁南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3期

8 张雯;丛巍巍;赵洪亮;衣莹;侯立白;;免耕条件下玉米残茬处理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3期

9 高飞;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聂俊峰;;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宁南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3期

10 李涵;张鹏;贾志宽;孙红霞;韩丽娜;杨保平;聂俊峰;;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会军;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赵建波;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生态因子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3 庄文化;农用高分子化合物对作物生长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4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张大鹏;川南退耕竹林水土保持功能研究与综合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黄景;免耕配合稻草还田的氮素行为及土壤质量效应[D];广西大学;2012年

7 郭晓霞;多年免耕轮作对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8 吕文星;三峡库区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硝态氮运移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黄涛;长期碳氮投入对土壤有机碳氮库及环境影响的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10 田慎重;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江明;免耕水稻氮磷钾肥优化组合模式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张丽华;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红玲;保护性耕作与轮耕对渭北旱作麦田土壤水肥动态、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麻万诸;浙江省耕地肥力现状及管理对策[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5 魏小波;玉米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6 谢均强;紫色土坡地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对侵蚀过程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7 胡宁;岩溶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无机磷变异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杨晶;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各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9年

9 王蕾;渭北旱原连作麦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蓄水保墒与增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莫亚丽;不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科学通报;1993年20期

2 吴承祯,洪伟;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1999年02期

3 陈恩凤,,周礼恺,武冠云;微团聚体的保肥供肥性能及其组成比例在评断土壤肥力水平中的意义[J];土壤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跃;张甘霖;杨金玲;阮心玲;赵玉国;龚子同;;城市化过程中黑碳的土壤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2007年10期



本文编号:2697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697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