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区玉米季横坡垄面碳素流失特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翠华;潘春丹;施玉芳;;不同缓释肥配方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3年02期
2 刘玉顺;栾战斌;;玉米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年04期
3 尹肖飞;杨玉辉;;浅析突泉县玉米生育期与气象条件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2期
4 杨信东,戴常金,金喜双,申玉莲;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重要环节的初步定量研究——Ⅳ.玉米生育期、肥力和品种对大斑病抗性组分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5 郝生春;韩和明;;玉米生育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年22期
6 姜付俊;刘忠诚;朱秀森;姜丽艳;;玉米生育期内高产管理技术[J];种子世界;2013年08期
7 贾永辉;罗进云;;六盘山区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22期
8 王静红;;玉米生育期四个重要的追肥时期[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9 朱朝阳;胥志文;;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的影响因素及供水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5期
10 亢晋霞;谢志刚;蒋永强;;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平;王春乙;杨晓光;赵艳霞;王靖;;近26a来东北三省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翟治芬;;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诚;李静;张闻;樊璇;;启东市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分析与服务对策[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4 崔力;王春玲;李改琴;许庆娥;吴丽敏;杜丽娅;;濮阳市气候生态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马志红;李彤霄;;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6 徐玉秀;蒋姗姗;周福然;温舟;白雪;史虹婷;胡明;张翠艳;;1981-2010年锦州地区玉米生育期气象因子变化及其与气象产量的关系[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8年
7 董妹娜;庞泽淤;张继权;;吉林西部玉米生育期干早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分析[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崔力;王春玲;李改琴;许庆娥;吴丽敏;杜丽娅;朱腾冉;;濮阳市气候生态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琪;朱萌;张继权;骆晓龙;乌兰;;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干旱风险识别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的信息技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董永春;涂悦贤;王春林;林举宾;;广东冬种玉米气候适应性分析与区划[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安龙沼镇农技校 辛学;玉米生育期及其管理要点[N];大庆日报;2009年
2 王文华;玉米生育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N];云南科技报;2006年
3 承德县农牧局 盖宝林 张立军;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毒病[N];河北农民报;2014年
4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余昌;我省秋收秋种较往年偏晚[N];河南科技报;2015年
5 曹秉益;笋玉米的栽培[N];云南科技报;2004年
6 省农技推广总站 赵广柱;积极应对不利气候影响 多法并举夺取玉米丰收[N];陕西科技报;2007年
7 龙飞;专家建议重庆玉米重施攻苞肥[N];农资导报;2015年
8 河南省气象局 张海峰;玉米为何要蹲苗?[N];中国气象报;2000年
9 余宏章;老棉田改种玉米注意科学施肥[N];河北科技报;2014年
10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余宏章;今年农民为何不愿再种甜玉米?[N];山东科技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洋;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玉米增产机理及水氮优化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2 刘建亮;旱地高产高效玉米栽培体系水氮管理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3 翟治芬;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万华;紫色土区玉米季横坡垄面碳素流失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冯乐勇;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年
3 陆明;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玉米生育期自动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解志佳;哈尔滨市呼兰区近41年玉米生育期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5 黄勇;高油玉米品质形成及调控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李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杨凌农业区水热输送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4年
7 潘晓磊;皖江地区玉米生育期降水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8 李莹莹;春玉米生育期及形态建成的模拟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4年
9 马中浩;南方红壤区玉米生育期坡地土壤抗侵蚀性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10 黄静;山东省主要作物灌溉定额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4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1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