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林地表覆盖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图文】:
0730.0530.06122.6523.3123.0810 200.0690.0630.05522.1822.8722.9520 300.0820.0740.07621.7622.7922.3330 400.0910.0830.07619.0317.6819.0240 500.0940.0850.08218.7816.6418.53EOC,易氧化碳;TOC,总有机碳;WSOC,水溶性有机碳。EOC,easily-oxidizedcarbon;TOC,totalorganiccarbon;WSOC,water-solubleorganiccarbon.碳的比率为16.6% 23.3%,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呈下降趋势,且覆盖1年翻耕的0 30cm土层比率均大于覆盖2年翻土的各土层,也大于对照样地。2.4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3种处理0 50cm土层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照样地中的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翻耕后的土壤,而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则是覆盖2年翻耕处理大于对照样地和覆盖1年翻耕处理,覆盖2年翻耕的土壤3种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覆盖1年翻耕的土壤。图1不同覆盖年限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p<0.01。Fig.1Relationshipsbetweensoillabileorganiccarbonsandtotalorganiccarbonunderdifferentmulchingdurations.**,p<0.01.EOC,easily-oxidizedcarbon;LFOM,lightfractionorganicmatter;TOC,totalorganiccarbon;WSOC,water-solubleorganiccarbon.
0730.0530.06122.6523.3123.0810 200.0690.0630.05522.1822.8722.9520 300.0820.0740.07621.7622.7922.3330 400.0910.0830.07619.0317.6819.0240 500.0940.0850.08218.7816.6418.53EOC,易氧化碳;TOC,总有机碳;WSOC,水溶性有机碳。EOC,easily-oxidizedcarbon;TOC,totalorganiccarbon;WSOC,water-solubleorganiccarbon.碳的比率为16.6% 23.3%,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呈下降趋势,且覆盖1年翻耕的0 30cm土层比率均大于覆盖2年翻土的各土层,也大于对照样地。2.4土壤总有机碳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分析由图1可以看出,3种处理0 50cm土层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照样地中的水溶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翻耕后的土壤,而易氧化碳和轻组有机质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则是覆盖2年翻耕处理大于对照样地和覆盖1年翻耕处理,覆盖2年翻耕的土壤3种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覆盖1年翻耕的土壤。图1不同覆盖年限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p<0.01。Fig.1Relationshipsbetweensoillabileorganiccarbonsandtotalorganiccarbonunderdifferentmulchingdurations.**,p<0.01.EOC,easily-oxidizedcarbon;LFOM,lightfractionorganicmatter;TOC,totalorganiccarbon;WSOC,water-solubleorganiccarbo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仰贞;扩大毛竹林妙法──竹鞭诱导[J];植物杂志;1997年06期
2 何东进,洪伟,吴承祯;毛竹林各组分能量估算模型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5期
3 郑成洋,何建源,罗春茂,方燕鸿;不同经营强度条件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03年06期
4 尤添革,林秀琴;毛竹林的连续型直径分布变化方程[J];生物数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南平;;冻害后毛竹林管理要点[J];农家之友;2008年03期
6 彭九生;程平;曾庆南;;江西毛竹林冰压灾害后恢复重建技术措施与建议[J];世界竹藤通讯;2008年02期
7 邓居松;严伍明;闵登科;;江西奉新毛竹林灾后重建与恢复技术规程[J];世界竹藤通讯;2008年03期
8 杨亮;彭鸿;;毛竹林可持续生态经营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1年12期
9 刘文静;江桂兰;;关于对毛竹林喷滴灌溉的技术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10 周慧;胡志红;;喷灌毛竹林技术应用与分析[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孟平;;基于相邻网格调查的近自然毛竹林结构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2 杨清平;;毛竹林理水固土功能评述[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金福;占拥法;兰红星;董志燕;;低产毛竹林改造技术[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高志勤;;毛竹林分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刘广路;范少辉;官凤英;杜满义;陈孝丑;;不同劈草时间毛竹林生产力及土壤变化特征[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肖复明;熊彩云;张小军;漆良华;徐海宁;章挺;;江西安福林区毛竹林群落呼吸量测定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邱永华;赖根伟;谢永水;程筵寿;;毛竹林生态经营措施探讨[A];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技与林业产业论文集[C];2005年
8 邱永华;石兴华;叶青;张文斌;黄鄸根;;毛竹林可持续生态经营措施探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9 顾小平;吴晓丽;汪阳东;;毛竹林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高志勤;;生态经营毛竹林的土壤质量与水文功能初探[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健康 通讯员 杨健;湖州创新毛竹林储水自灌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2 江西省井冈山市林业局 朱才熙;毛竹林施肥两法[N];江苏科技报;2000年
3 游德福;残次毛竹林改造八举措[N];云南科技报;2005年
4 通讯员 姚德延邋季夏梅;庆元陈村村干部顺民意办实事[N];丽水日报;2007年
5 沈芸;毛竹林变成了“金竹林”[N];宜兴日报;2007年
6 徐红波;永修受冻毛竹林技术恢复生机盎然[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记者 叶尚蓉 通讯员 潘至秦;康庄路盘活2000多亩毛竹林[N];丽水日报;2011年
8 朱才熙;毛竹林忌水平带状条垦[N];湖南科技报;2002年
9 县报道组 杨道敏 通讯员 卢成桂 赵思;苍南兴建五千亩毛竹林基地[N];浙江日报;2001年
10 凉军;毛竹林的冬季管理[N];中国特产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及其控制机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刘广路;毛竹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陈双林;海拔对毛竹林结构及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郭晓敏;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余林;皖南毛竹林密度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吴志民;毛竹林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策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9 封焕英;毛竹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刘西军;亚热带北缘毛竹林群落生产力、有机碳及养分动态[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琳;安徽泾县毛竹林凋落物产量及土壤呼吸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沈秋兰;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和固氮微生物特征及其演变规律[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3 何冬华;不同经营模式对毛竹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4 李
本文编号:2716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1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