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麦秸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3:46
【摘要】:麦秸还田种植水稻已经成为稻麦两熟地区水稻种植的主要模式,在稻麦两熟地区,因为换茬时间的限制,麦秸还田后立即栽种水稻,土壤对秸秆的转化与水稻的生长同时进行,从而导致秸秆转化的一系列反应与水稻生长出现矛盾,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初期,往往会带来生长的明显影响,其影响机制及其调节措施的研究开展很少。本研究以麦秸还田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特征观察为切入点,以三个杂交稻和三个常规粳稻为供试材料,设置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三个秸秆处理,并配合基蘖肥施氮量处理,从水稻的生长反应及其生理表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等方面解析秸秆还田对水稻初期生长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品种反应的差异,获得秸秆还田条件下早发快长品种的生长特征的认识。主要结果如下:1.盆栽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初期生长显示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形态均可见显著表现。不同分蘖肥水平下,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对照的处理差异依然保持一致。秸秆还田处理下,水稻分蘖的发生受到明显抑制,生长初期的株高、叶片SPAD值以及光合速率等都显著低于不还田对照,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前期根系性状和根系活力也产生不利效应,导致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也受到了影响。但在大田,初期一定程度的生长抑制,可以得到较快的生长恢复,在结实期显示更好的生长态势,表现出秸秆还田对大田水稻产量的正向效应。2.盆栽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的产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产量效应的主要抑制作用表现在最终穗数显著低于不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后,每穗粒数表现增加,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供试品种表现一致。与大田表现相比,盆栽试验条件放大了秸秆还田的不利作用,但依然表明秸秆还田的不利效应主要集中在生长前期的个体生长,导致前期稻株分蘖不足,对产量容易产生穗数上的不良效应。3.随着分蘖肥的增加,水稻的生长和生理特性都明显改善,供试品种增产趋势表现一致。分蘖肥增加明显促进水稻前期分蘖的发生,增加了最终穗数。基蘖肥水平的上升提高了水稻植株的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和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等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水平和生理活性、促进了同化物质积累。由此可见,通过基蘖肥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善水稻的前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但另一方面,在本试验的盆栽条件下,基蘖肥的增加并没有显著缩小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产量差异,各肥料水平下秸秆还田产量依然显著低于不还田。4.秸秆还田对土壤还造成显著的影响。在还田条件下,土壤pH,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水稻收获15天后,土壤中氮元素、钾元素和磷元素含量明显比不还田高,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比不还田对照氮含量分别增加14.2%、27.4%,钾含量增加27.9%、22.2%,磷含量增加8.1%、6.0%。移栽后15天秸秆还田处理土壤Eh在-200mv上下,非常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可见秸秆还田处理在水稻生长初期的不利效应在土壤中可能主要集中在土壤Eh的降低和释放的有害物质(导致pH下降的有机酸为主)上。5.秸秆还田对水稻初期生长的不利效应在水稻品种间存在差异。在杂交稻中,扬两优6号受秸秆还田抑制作用较明显,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对秸秆还田不利效应相对不敏感,前期茎蘖数和最终产量降低幅度较小;在常规粳稻中,淮稻5号比南粳5055受抑制少,前期茎蘖数和产量降低幅度较小。常规粳稻和杂交稻相比,杂交稻前期相对更敏感,分蘖的发生受到更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中甬优2640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作用比淮稻5号更小,并且后期恢复能力强。总体上看,秸秆还田适应性较好的品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根系生长活力较强,根系发育较好,地上部生长受抑制较小,植株恢复生长过程较短。6.在水培试验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有机酸,各个品种的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干物重基本都是先略微上升再下降。当浓度升高到C4(2.5*10-4N)时,各品种生长特征值开始显著下降,对幼苗根系的影响比地上部影响大。四个品种中,有机酸浓度增高对扬两优6号的抑制作用较强,在C4浓度下,该品种根长相对生长率最低,而甬优2640根长相对生长率最高,这与盆栽试验中,秸秆还田对扬两优6号前期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甬优2640根系生长受影响程度最低的结果一致。猜测未来可用C4浓度培养液种植水稻幼苗,从而检测品种是否适合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511;S141.4
【图文】:

两优,生长状态,不良状态,死苗


图2)显示了淮稻5号和两优陪九在移栽后15天的生长状态

茎蘖动态,分蘖肥,秸秆还田


10邋20邋30邋40邋50邋60邋70邋80逦10邋20邋30邋40邋50邋60邋70邋80逦10邋20邋30邋40邋50邋60邋70邋80逡逑Days邋after邋transplanting逡逑图3不同分蘖肥水平下秸秆还田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鑫;;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2期

2 林桂芬;;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7期

3 谭光华;;论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家参谋;2018年07期

4 关晓雪;董立;孙淼淼;辛鑫;;庄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0期

5 李成江;;水稻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与做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13期

6 谢文;;浅谈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种子科技;2018年07期

7 陈敏;;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年08期

8 柴兴国;;日本的山背风与水稻生产[J];地理教学;2017年09期

9 王永田,付常明;中国水稻栽培七千年[J];中学生物学;2004年01期

10 杨丽丽;;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要点[J];南方农业;2018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旭华;;广东水稻栽培学科发展探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王立舒;杨广林;戚国强;;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管理智能系统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5年

3 姜红芳;郭晓红;吕艳东;胡月;李猛;周健;兰宇辰;王鹤璎;;氮肥运筹对盐碱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的影响[A];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凌启鸿;过益先;费槐林;黄丕生;;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锦华;税静;干友民;成平;;四川主要水稻栽培品种稻草青贮适宜性研究[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石学贵;;良种推广对姚安县水稻生产持续发展的贡献[A];第八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二:农业[C];2018年

7 王新其;甘俊彦;朱敏;赵志鹏;李茂柏;周德平;曹黎明;;上海水稻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研究与应用[A];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7年

8 杨建昌;;水稻栽培生理研究新热点:新型植物激素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作用[A];2018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9 张守军;;水稻栽培直播技术要点[A];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锦华;税静;;西南部分水稻栽培品种稻草青贮适宜性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慧友;海水稻引误解 科普宣传要防浮夸风[N];科技日报;2018年

2 通讯员 裴晓红 本报记者 周静 徐梅;贵州加快现代水稻产业体系构建[N];贵州日报;2018年

3 启明;“海水稻”是用海水种吗[N];上海科技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孙庆 张宣;“海水稻”在争议中前行[N];新华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拓;水稻吃上“营养餐”,亩产最高1.2吨[N];新华日报;2018年

6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沙爱红;“海水稻”名不符实[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霍亮;龙江优质水稻有了“新标准”[N];哈尔滨日报;2018年

8 本报记者 莫志超 王瑜;到东道国育种去[N];农民日报;2016年

9 郭娜;水稻做“足疗” 产出生态好大米[N];粮油市场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黄海华;控制稻瘟:水稻既高产又不生病[N];解放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二魁;水稻miR529a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马晓玲;γ-氨基丁酸(GABA)缓解水稻铵毒害现象及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王海斌;田间水稻化感抑草作用形成的分子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王红妮;杂交水稻耐潜沼性逆境的农艺特征与生理特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5 霍兴;水稻产量基因NOG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6 杜安平;转录因子DTH8抑制开花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君;孕穗期地下部低温对节水栽培水稻生理和产量的影响机制[D];石河子大学;2018年

8 周小华;铝胁迫下质膜H~+-ATP酶调控水稻氮素吸收的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9 唐延林;水稻高光谱特征及其生物理化参数模拟与估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何园球;水分与磷素对水稻旱作期间土壤—植株磷素营养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彬;水肥耦合调控下水稻高产机理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8年

2 张书亚;恶苗病的田间抗药性及水稻三种真菌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3 田永杰;《水稻:起源、风俗和历史》翻译实践报告[D];烟台大学;2018年

4 张曼;水稻镉安全材料镉吸收及转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5 方菲菲;麦秸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6 刘振;氮介导的转crylAb水稻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7 何巧林;钾硅配施对水稻抽穗扬花期耐高温能力及抗倒伏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8 周桐宇;新排放情景下福建省水稻生产适应性调整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

9 荆培培;水稻品种耐盐性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10 Allen Bohr James;氮硅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721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21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