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配施秸秆和有机肥对黄褐土团聚体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S152
【图文】:
13图 1 技术路线Fig.1 technolg map定项目及方法集小区内 0 - 20 cm 的土样,每个小区均随机选取 5 个样点取样然后混合均匀。然份自然风干后测定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和有机碳碳组分,另一份鲜土测水溶性有机壤团聚体组分的测定:土壤团聚体分布采用湿筛法测定。称取 50 g 风干土样放置于筛顶部(套筛孔径自上而下依次为 0.5 mm、0.25 mm 和 0.053 mm),沿桶壁缓慢加没过土样,浸泡、润湿 20 min 后,竖直震荡 20 min,上下振动频率 25 次/min 左右荡结束后收集各级筛层团聚体并分别转移至铝盒中,60℃烘干至恒重,计算各粒分数。壤有机碳(SOC)用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其含量;轻重组有机碳的测定采g/cm3的碘化钠溶液进行分离提取后,用元素分析仪 Vario MACRO 分别测定所含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刘兵;李慧;韩燕来;侯晓娜;王洋洋;谭金芳;曹荣;张涛;;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对黄褐土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年05期
2 米会珍;朱利霞;沈玉芳;李世清;;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3 蔡岸冬;张文菊;杨品品;韩天富;徐明岗;;基于Meta-Analysis研究施肥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5期
4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13期
5 候晓静;杨劲松;王相平;金雯晖;姚荣江;余世鹏;;不同施肥方式下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J];土壤学报;2015年04期
6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7 廖丹;于东升;赵永存;王宁;张海东;潘剑君;史学正;;成都典型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15年03期
8 房彬;李心清;赵斌;钟磊;;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08期
9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10 李晓;张吉旺;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郑聚锋;郑金伟;俞欣妍;王家芳;;施用生物质炭对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土壤;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心亮;长期施用生物质炭对潮土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正磊;基于土壤发生分类的河南省农用地自然等别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侯晓娜;生物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理化特征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晓梅;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碳库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张峥嵘;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付琳琳;生物质炭施用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腐殖质组分及团聚体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张敬业;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来源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骆坤;黑土碳氮及其组分对长期施肥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文曼;黄土高原地区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仪明媛;长期施肥下黑土碳库变化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6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2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