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06:50
【摘要】: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理化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评判土壤质量与管理土壤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本文目的在于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规律,并结合地形等因子来探讨有机质的影响因素,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样品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初步分析有机质空间分布规律,其次通过遥感影像数据对研究区有机质进行反演建模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研究区的有机质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1)大兴安岭地区0~20cm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区间为20.19-208.49g/kg,平均值为76.22g/kg,标准差为58.65 g/kg,变异系数为76.95%,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原始数据经过对数转化之后符合正态分布,指数模型拟合优于其他模型,块基比为32.78%,结构因素的影响大于随机因素的影响。(2)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有机质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为随着波段长度的增加反射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5至7波段变化幅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光谱反射率呈现负相关性,其中近红外波段5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红色波段4与短波红外1波段6。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与倒数变换后显著性提高,进行一阶微分变换的数据显著性变化不明显。在模型构建中多波段模型的建模效果优于单波段模型的效果,但是拟合效果却没有单波段的效果好,混合多波段及其数学变换能够很好地反应出遥感影像数据的信息,且模型的稳定性、精度都要高于其他反演模型。(3)插值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北地区、西南下部地区及北方上部出现了三个最高的区域值,西北部地区以及东南地区的下部分有机质含量对比其他地区相对较低。依据反演模型所得出的有机质含量图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有机质含量整体水平处于国家分级标准的丰富水平上,整体而言研究区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部地区,且高有机质含量区域大多数集中在山区,低有机质含量区域多集中在平地、居民地与耕地等人类活动密度集中的区域内。(4)大兴安岭地区有机质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与pH值,而其余地理要素,如坡度与坡向对有机质的影响相对不明显。具体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即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而增多;有机质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即随着pH值的不断增大有机质的含量随之呈现下降的趋势变化;土壤有机质虽与坡度值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土壤有机质与坡向值呈正相关,但水平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21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概况,内蒙古,黑龙江省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理位置大兴安岭地区地处我国的最北部,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理坐标范围为经度 121°11′E~127°01′E,纬度 50°07′N~53°33′N(图 2-1),地形走势为东部地区海拔低西部地区海拔高,整体处于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部分。大兴安岭地区北部通过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东南部与黑河市交壤,西南部紧挨内蒙古省的呼伦贝尔市,总面积 8.3 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地区的行政区划分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省两个区域,其中内蒙古省的加格达奇和松岭两区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采样点,土样,杂物,样点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区的土壤样点 181 个(去除不合格样点共剩余 177 个合格样点,其中不合格的样本点为其坐标模糊记录不清以及周围信息数据不详故剔除)见图 2-2。采样完成后,将样品放在牛皮纸置于实验室内自然风干,避免阳光直射。在风干结束后应对土样进行研磨处理,在研磨之前应挑出土样中的草根、碎石块等其他各种杂物,将风干并且挑出杂物的土样过 2mm 的尼龙筛网,对于未通过的部分土粒进行第二次研磨然后继续过筛,直至大部分土样通过筛网即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电镀与精饰》2017年影响因子[J];电镀与精饰;2018年03期

2 ;影响因子[J];中国卫生产业;2018年09期

3 王彬;;关于影响因子与学术期刊关系的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年11期

4 ;祝贺2015《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再创新高[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10期

5 ;祝贺2015《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再创新高[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11期

6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出版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位居学科前列[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7 ;编后[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年08期

8 ;祝贺2015《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再创新高[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年02期

9 ;《CT理论与应用研究》影响因子情况[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6年02期

10 刘雪立;;期刊累积影响因子与年度影响因子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居维清;;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5年

2 本刊编辑部;;本刊影响因子续居榜首[A];2007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祥灿;柴真真;郭菲菲;金蛟;;气候影响因子对流行性感冒空间统计分析[A];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C];2015年

4 ;《灾害学》2009年的影响因子及其期刊主要考评指标[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魏正友;曾学敏;汪斌;段蔚平;;排土场稳定性影响因子与动态敏感度分析[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3[C];2013年

6 ;《地球学报》在2011年卷《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期刊引证报告》中影响因子为1.1436[A];《地球学报》“西藏重要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综合研究”专辑[C];2012年

7 蒋重跃;;科学使用数据 加强同业交流[A];对接京津体——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接京津与环首都沿渤海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8 游苏宁;;SCI和影响因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古地理学报》2010年影响因子在全国1998种科技期刊总排序中居第105位[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峻;孙孝云;徐才万;;浅析医学科技期刊评价与影响因子的关系[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伟;你的文章有多少点?[N];科学时报;2011年

2 湖南大学教授 文双春;莫让“影响因子”乱了心思[N];科技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张佳星;影响因子不应被用于评价科学家[N];科技日报;2018年

4 宗华;影响因子仍被广泛用于学术评价[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高四维 叶铁桥;影响因子已扭曲科研本意[N];中国青年报;2013年

6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长根;论文评价,唯有“影响因子”?[N];科技日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董少校;影响因子神话亟待打破[N];中国教育报;2017年

8 ;江晓原:我们不能再跪拜影响因子了![N];文汇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刘博超;学者和刊物被“C刊”异化了吗[N];光明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蔡鎏;我们需要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水平吗?[N];人民政协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晶晶;工程项目腐败致因模型与廉洁管理体系的开发应用[D];清华大学;2013年

2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曹贤忠;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杨雪梅;气候变暖背景下河西地区荒漠植被变化研究(1982-2013)[D];兰州大学;2015年

5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梁东丽;黄土性土壤氮素氧化亚氮气态损失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赵香爱;多环芳烃(PAHs)在森林土壤和植物叶中的分布行为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9 赵丽娟;中亚热带石栎—青冈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10 徐斌;森林认证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光辉;大兴安岭地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规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2 孙慧;基于规则模型的广东省土壤重金属源识别及影响因子解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7年

3 雍凡;中国鸟类的繁殖季和越冬季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韩富状;广州市中心城区扩张及其空间影响因子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5 吴丹;淀山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演替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6 霍张玲;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上海市用水量变化影响因子及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王兵兵;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子获取与估算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燕璇;广西台风灾害预评估的影响因子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

9 赵雅芸;光伏发电效率与气象影响因子关联分析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10 肖楚阳;脆弱性视角下地铁电气火灾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48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48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9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