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8:58
【摘要】:土壤碳库作为陆地碳库最主要的部分,其固碳能力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样地和小流域尺度,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环境因子拓展法,在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估算了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了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明确了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及潜力,建立了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采样设计方法,结果可为面向固碳减排的区域农业土壤管理及区域土壤固碳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1.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高密度区分布在汾河谷地(3.41 kg/m~2),其余地貌类型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青东浅山丘陵区(3.31 kg/m~2)、关中平原区(2.70 kg/m~2)、河套平原区(2.37 kg/m~2)、陇中宁南陕北丘陵区(2.14 kg/m~2)、晋西豫北山区(1.88 kg/m~2)、陇东渭北高塬区(1.82kg/m~2),最低为内蒙风沙区(1.66 kg/m~2)。2.黄土高原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2.27 kg/m~2,其中有机碳密度集中分布在0-1 kg/m~2、1-2 kg/m~2两个数值区间,分别占黄土高原全区农田土壤面积的43.91%和38.32%,有机碳密度大于2 kg/m~2的农田土壤占黄土高原全区农田土壤的17.78%。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为445.47Tg。3.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有明显差异。青东浅山丘陵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最高(1.30 kg/m~2),其余地貌类型区土壤固碳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关中平原区(1.07 kg/m~2)、河套平原区(1.00 kg/m~2)、内蒙风沙区(0.67 kg/m~2)、陇中宁南陕北丘陵区(0.62 kg/m~2)、晋西豫北山区(0.60 kg/m~2)、汾河谷地(0.51kg/m~2),最低为陇东渭北高塬区(0.44 kg/m~2)。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平均为0.65 kg/m~2,黄土高原农田耕层潜在土壤有机碳库为125.91 Tg,仍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4.陇东渭北高塬区固碳速率为86.47 kg/hm~2·a,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失碳耕地所占面积比例为7.87%,固碳比例为92.13%;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区固碳速率为190.62 kg/hm~2·a,无失碳斑块;黄土高原丘陵区平均固碳速率为113.33 kg/hm~2·a,失碳耕地所占面积比例为26.97%,固碳比例为73.03%。5.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不同。高塬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为网格布点法,采样点布设格网间隔4km,较随机布点法和联合单元布点法效率分别提高64.3%和31.8%;平原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为网格布点法,样点布设格网间隔2km,较随机布点和联合单元布点效率分别提高64.8%和128.8%;丘陵区合理采样布点方法为联合单元布点法,样点布设密度为1个/1314hm~2,较随机布点和网格布点效率分别提高205.8%和294.2%。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图文】:

类型区,黄土高原,耕作制度,土壤类型


图 2-1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典型县Figure 2-1 Typical Counties of Different Landform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2 样点选择与样品采集结合不同的耕作制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将黄土高原划分为关中

空间分布,农田土壤,有机碳,黄土高原


图 3-1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Figure 3-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in Farmlands on the Loess Plateau讨论描述性的统计分析表明,黄土高原耕层(0-20cm)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 2.27kg/m

空间分布,固碳,农田土壤,潜力


图 4-1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空间分布Figure 4-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Fix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3 讨论描述性的统计分析表明,黄土高原耕层(0-20cm)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为 0.65 kg/m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花;史学正;于东升;赵永存;孙维侠;王洪杰;;中国水稻土有机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2006年04期

2 许信旺,潘根兴,侯鹏程;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6期

3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王洪杰;刘庆花;赵永存;;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4 孙波,解宪丽;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5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6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7 孙维侠,史学正,于东升,王库,王洪杰;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8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李安波;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学报;2004年01期

9 甘海华,吴顺辉,范秀丹;广东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10 区美美,王建武;土壤空间变异研究进展[J];土壤;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支俊俊;浙江省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陈杰华;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黄从德;四川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6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56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1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