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NDVI和地形因子的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0-07-19 15:26
【摘要】:土壤中碳氮含等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全球碳氮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研究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南方红壤区典型区域的江西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研究区植被类型、地形条件和空间分布均匀性等因素,设置90个取样点,并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采集270个土壤样品,基于地统计学相关理论和ArcGIS、ENVI、SPSS等软件平台,研究了植被和地形等因素对流域表层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同时,利用不同的土壤碳氮要素空间预测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表层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的空间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与探讨。以期为我国南方红壤区森林植被土壤碳氮等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82 g/kg、1.63 g/kg和126.67 mg/kg。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异系数在25%~60%之间,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程度最大(58.33%),其次为碱解氮(45.10%),全氮的变异程度最小(26.99%)。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碳氮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表现为马尾松农田杉木阔叶混交林毛竹针阔混交林荒草地;土壤全氮表现为马尾松农田杉木毛竹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荒草地;土壤碱解氮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马尾松农田毛竹荒草地。不同土层厚度下土壤碳氮含量明显不同。0~10 cm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39 g/kg、1.80 g/kg和152.66 mg/kg,10~20 cm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25 g/kg、1.46 g/kg和100.69 mg/kg,0~10 cm层中的土壤碳氮含量明显大于10~20 cm层。(2)大岗山流域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和碱解氮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88,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与NDVI、海拔、坡度和地形湿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汇流动力指数、沉积物运移指数呈负相关关系。植被和地形因子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空间分布。(3)本研究中,协同克里格插值法在预测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时精度更高,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的预测精度分别为77.5%、76.9%和77.1%。基于协同克里格插值法生成了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图,分析了该流域的土壤碳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大岗山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种分布趋势与该流域的DEM走向和NDVI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碱解氮含量除在流域西北部较多外,其他区域差异不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3.6
【图文】:

地理位置,分宜县,袁州区,土壤碳氮


基于 NDVI 和地形因子的江西大岗山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研究区概况.1 地理位置研究区选在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地理坐标为东经 114°30'~114°45',北纬 27°30'~27°50',站区面积 9339.9 hm2。西宜春市袁州区和吉安市安福县接壤,东北与分宜县的部分乡镇紧邻。大岗山流域地置图详见图 1。

点分布,大岗山,土壤取样,流域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06-2003)和《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 1952-2011)技术标准,同合大岗山流域 2016 年 1:10000 地形图生成 DEM 栅格图(10 m×10 m),共设置 90样点(图 2)。其中,2015 年 7 月设置杉木林地 29 个、毛竹林地 14 个、马尾松林 个、针阔混交林地 3 个、阔叶混交林地 3 个,农田 8 个、荒草地 10 个,2016 年 7置杉木林地 3 个、毛竹林地 2 个、马尾松林地 2 个、针阔混交林地 2 个、阔叶混交 3 个,农田 3 个、荒草地 3 个。

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土壤化学性质,全氮


14图 3 土壤样品的采集Fig.3 Soil sampling(2)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2015 年 9 月和 2016 年 9 月在山东省土壤侵蚀和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土、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测定方法为:土壤有机碳采用外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公式 2-1),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公式 2-2),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①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仲胜;李敏;宋晓林;薛振山;吕宪国;姜明;武海涛;王雪宏;;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分子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18年02期

2 阮梦蝶;范贵娟;;土壤养分空间的变异性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18期

3 王幼奇;赵云鹏;白一茹;张兴;;中宁枸杞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J];环境科学;2018年03期

4 江叶枫;钟珊;李婕;王澜珂;郭熙;;近30年余干县耕地土壤碳氮比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8年03期

5 江叶枫;郭熙;叶英聪;孙凯;饶磊;李伟峰;李婕;王澜珂;;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合理采样数[J];江苏农业学报;2017年03期

6 张令珍;郭志文;郑景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木质部密度与生长速率的种内种间变异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7 江叶枫;郭熙;孙凯;饶磊;李婕;王澜珂;叶英聪;李伟峰;;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7年09期

8 夏晨;范慧涛;彭博;闫佳琦;贾双竹;谷建才;;大岗山针叶与阔叶林林分结构比较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7年01期

9 柳富坤;袁知洋;孙志国;邓邦良;郭晓敏;;基于GIS的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7年02期

10 赵宣;韩霁昌;王欢元;张扬;郝起礼;孙婴婴;张海欧;;毛乌素沙漠-黄土高原过渡带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J];生态学报;2016年2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怀;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土壤碳氮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陈航;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及精准管理区划分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刘志鹏;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4 李志斌;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Scorpan模型的土壤有机质空间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李灵;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敏;亚热带丘陵区土壤有机碳、磷变异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小康;锡林河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变异分析及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2 解璐晗;黄河三角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库结构和养分特性[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3 于全波;金寨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4 李二焕;淮河入海口土壤盐分及养分空间分布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贾振宇;黄泛区土壤氮磷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6年

6 陈利娜;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7 蒋文惠;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孙艺文;不同作物残茬及秸秆对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耿广坡;基于回归克里格模型的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10 范铭丰;基于GIS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预测方法比较[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2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2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