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残塬沟壑区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土残塬沟壑区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北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特别脆弱,长期以来植被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在水土保持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长期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治理模式,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对小流域治理进行综合效益后评价,可全面总结小流域治理的成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总结经验,也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在目前的小流域综合效益后评价中,由于流域特征差异较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现有的评价模型难以对特殊区域小流域的治理效果进行精准评价。本文立足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开展评价工作的新思路。通过频度分析,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等三大类10个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相对权重,选择了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铜川市漆水河小流域的实际项目作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符合小流域治理项目的特点和实际,能够对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项目实施,该小流域基本实现了预期的治理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有力,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符合相关要求,后期管理维护制度明晰,但由于项目群众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社会效益的进一步发挥。该流域综合治理后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较项目实施前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效益得分从原来的“33”提高到“81”,处于“优”等级。相对而言,由于社会效益属于见效慢的长期性的效益,其效益结果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本地果业发达,所以经济效益提升明显,该项目将全部的荒草地进行了种植绿化,故生态效益有了很大提升。在所有评价指标中,对综合效益贡献较大的是人均纯收入、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地生产率,这三个指标累计超过了60%的贡献率,这与研究区域的实际状态是一致的。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特殊地区小流域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客观、可信,为提高小流域治理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开展评价工作的思路,以及注重群众参与度、受益度的观点,对于同类治理项目开展综合效益后评价的工作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可使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切实体现到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和当地农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当中,以促进我国小流域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黄土残塬沟壑区 小流域 综合治理 指标体系 综合效益后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选题的目的11
- 1.2.2 选题的意义11-12
- 1.3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12-19
- 1.3.1 相关概念辨析12-13
- 1.3.2 相关研究述评13-19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9-25
-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9-20
- 2.1.1 研究内容19
- 2.1.2 技术路线19-20
- 2.2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研究方法20-24
- 2.2.1 基本研究方法20-21
- 2.2.2 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21-22
- 2.2.3 效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22-24
- 2.2.4 评价指标标准化24
- 2.2.5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24
- 2.3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体系25-31
- 3.1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的理论基础25-26
- 3.1.1 生态经济学理论25
- 3.1.2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25-26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26
- 3.2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的主体和客体26-27
- 3.2.1 后评价主体26-27
- 3.2.2 后评价的客体27
- 3.3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的原则27-28
- 3.3.1 独立性和公正性27
- 3.3.2 科学性和可靠性27
- 3.3.3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7
- 3.3.4 反馈性27-28
- 3.4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程序28-29
- 3.5 小流域治理项目与一般项目后评价的区别29-30
- 3.5.1 对象不同29
- 3.5.2 侧重点不同29-30
- 3.6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1-39
- 4.1 构建指标体系的新思路31
- 4.1.1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31
- 4.1.2 以复合生态系统为导向31
- 4.1.3 以流域特殊状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1
- 4.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31-32
- 4.2.1 系统性31-32
- 4.2.2 共享性32
- 4.2.3 可比性32
- 4.3 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32-35
- 4.3.1 搜集选取典型指标32-34
- 4.3.2 用频数分析法初选指标34
- 4.3.3 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确定34-35
- 4.4 指标内涵及算法35-36
- 4.4.1 生态效益指标35
- 4.4.2 经济效益指标35-36
- 4.4.3 社会效益指标36
- 4.5 确定指标权重36-38
- 4.5.1 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36-37
- 4.5.2 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37-38
- 4.6 本章小结38-39
- 第五章 实证分析39-53
- 5.1 项目区概况39-43
- 5.1.1 自然概况39-40
- 5.1.2 社会经济状况40-43
- 5.2 项目实施目标过程评价43-44
- 5.2.1 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43
- 5.2.2 项目规划目标及完成情况43-44
- 5.2.3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44
- 5.2.4 项目后期管理维护情况44
- 5.3 社会影响评价44-46
- 5.3.1 实地调查44-45
- 5.3.2 调查受访者概况45
- 5.3.3 调查对象认知情况45
- 5.3.4 农民对流域治理效果评价45-46
- 5.4 治理效益评价46-49
- 5.4.1 生态效益46-47
- 5.4.2 经济效益47
- 5.4.3 社会效益47-48
- 5.4.4 评价指标标准化48-49
- 5.5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治理效益进行综合评价49-51
- 5.5.1 效益评价值计算49-51
- 5.5.2 评价结果等级划分51
- 5.5.3 评价结果分析51
- 5.6 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不足51-53
- 5.6.1 基本经验51-52
- 5.6.2 存在的问题52-53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3-55
- 6.1 结论53
- 6.2 建议53-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作者简介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善;全国试点小流域工作会议召开[J];中国水土保持;2000年11期
2 赵文礼;山西省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0年11期
3 曹树森,陈慧利;青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启示[J];水利天地;2000年06期
4 谢建辉,沈家安;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之路[J];水土保持研究;2000年03期
5 韩凤翔;“长治”工程第六期小流域治理前期工作培训班在成都举办[J];中国水土保持;2001年10期
6 张光富,潘玲仙;仙居县小流域治理工作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01年02期
7 李凡;离休军人胡明宝治理小流域简记[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年04期
8 李英明;与时俱进 创新机制 推进精品小流域建设健康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9期
9 ;全省第九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在朔州召开[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年03期
10 李明月 ,曾凡丰 ,洪军;小流域治理办法多[J];水利天地;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信宝;;小流域治理规划与社会进步[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郝建;于新存;魏敬民;;枣庄市山亭区砂石山小流域治理模式[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凤斌;王燕;;半山区小流域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研究——以吉林省柳河县圣水镇崔家街小流域为例[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4 杨斌;;瑞金市以小流域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谭晓东;;浅谈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气候变暖特殊时期小流域治理[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6 黄锋;;建改封造退 治理小流域[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7 石健;孙艳红;;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8 马为民;白鹤岭;;景观旅游型小流域建设技术[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志尊;凌峰;;五个典型小流域的治理模式[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文银;王志坚;;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永熙邋通讯员 粤水婷;治理山区小流域刻不容缓[N];广州日报;2007年
2 特派记者 王付友;大力支持小流域治理[N];吉林日报;2008年
3 兰伟杰 曹小佳;3年完成小流域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记者 陈张 通讯员 顾丹;我市完成7个小流域治理项目[N];桂林日报;2010年
5 凤城市老城社区 于子范;加大小流域治理步伐[N];丹东日报;2010年
6 夏娟;夹江县政协调研规划重点小流域治理[N];四川政协报;2011年
7 兴县水利水保局 马秀清;论“治理大户”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N];吕梁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邹海林;小流域治理新模式给毛沟带来生机[N];甘肃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爱霞;小流域治理守护“中华水塔”[N];中国水利报;2014年
10 通讯员 文建国;我州中小河流及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快速推进[N];大理日报(汉);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敬东;北京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学雄;参与式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周淑梅;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尺度小流域次降雨水文过程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4 刘泉;汉江中游小流域水土—养分流失过程与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5 王疆霞;陕南土石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姜娜;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生态需水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周江红;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勉;小流域侵蚀速率与产沙关系的~(137)Cs、~(210)Pb_(ex)示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王晓燕;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森林植被对径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之;房山区平原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余啸林;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钟宗莲;小流域水环境系统运行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4 邢亚蕾;基于生态安全的北京蒲洼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伟坡;湖南浏阳小溪河小流域景观特征及清洁流域构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6 李艳霞;鲁中南山区生态景观型小流域规划设计[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7 邢伟;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对小流域坡地的土壤侵蚀防控效果[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8 赵阿妮;黄土残塬沟壑区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建东;参与式小流域治理管理研究及评价[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水锋;苏南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残塬沟壑区小流域治理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