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侵蚀沟发育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9:35
【摘要】:辽宁省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侵蚀沟发育特征,目前,辽宁省由侵蚀沟发育带来的危害较大,已严重威胁到了该区工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对辽宁省侵蚀沟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理论基础的缺乏严重的限制了该区侵蚀沟防治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鉴于此,论文将研究区定为辽宁省。为了探究辽宁省侵蚀沟分布与发育特征以及地形、植被、人为、土壤、降雨因素对研究区侵蚀沟发育的影响,深入对比分析辽宁省典型区域(阜蒙县、宽甸县)侵蚀沟发育的问题,本研究将该区分为大尺度与小尺度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总结了辽宁省侵蚀沟分布特征、数量发育特征、长度发育特征、面积发育特征、侵蚀沟密度发育特征、沟壑裂度发育特征,认为研究区新增侵蚀沟多为“短小型”,5年间阜新市、铁岭市、锦州市为辽宁省侵蚀沟各项指标增加集中区域。进一步分析辽宁省各影响因素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从地形因素来看,辽宁省侵蚀沟密度随高程的增加先增加趋于稳定后减小。侵蚀沟密度随坡度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发展,坡度3o和8o时,坡度已经不是影响侵蚀沟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坡长在600~800m时侵蚀沟密度变化值最大(47.05 m/km2),坡长1000 m的地区,侵蚀沟密度变化值较小且其与坡长的变化无显著关系,在此区域应考虑除坡长外的其他因素。从植被盖度因素来看,当植被覆盖度小于45%时,侵蚀沟密度与植被覆盖度成正比;当植被覆盖度大于45%,侵蚀沟密度与植被覆盖度成反比。从土地利用因素来看,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在耕地区达到峰值0.24km/km~2,在林地区达到次级峰值0.2 km/km~2。从土壤因素来看,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褐土区时最大为0.24 km/km~2。从降雨因素来看,降雨侵蚀力介于1600~2000 MJ·mm/(hm~2·h)时,辽宁省侵蚀沟密度变化值最大为0.22km/km~2。进一步对比分析阜蒙县、宽甸县侵蚀沟发育差异性,不同影响因素中,阜蒙县林地区侵蚀沟发育最为剧烈(WI≈0.57),距居民点2000~2500m时侵蚀沟发育迟缓(WI≈-5.2);宽甸县耕地区侵蚀沟发育最为剧烈(WI≈1.36),距居民点1000~1500m时侵蚀沟发育迟缓(WI≈-3.12)。通过对比遥感影像可知,耕地为两地侵蚀沟产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阜蒙县植被对侵蚀沟发育的抑制作用较小。两地侵蚀沟密度随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人类活动对宽甸县侵蚀沟发育的影响高于阜蒙县,人类活动加剧侵蚀沟发育,在距居民点2000m以上的区域,两县侵蚀沟基本没有分布,在此区域应考虑除人类活动的其他因素。通过对比土壤类型可知,阜蒙、宽甸县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分别在粗骨土(374.75m/km~2)、火山灰土(119.36 m/km~2)达到峰值。论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思路在于对典型区侵蚀沟的对比分析,以及省级侵蚀沟影响因素的耦合分析;在最新的侵蚀沟数据框架下进行侵蚀沟分布与发育特征的对比,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侵蚀沟发育过程中的片面性理解。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在于,揭示了典型区侵蚀沟发育的区别、主导两地侵蚀沟变化因素的差异及辽宁省侵蚀沟分布与发育特征水平分区性的一定规律;探索并明确了侵蚀沟持续增长特征变化对侵蚀沟发育过程的影响;探索了省级侵蚀沟各影响因素对侵蚀沟发育的耦合分析方法;揭示了辽宁省侵蚀沟受控于内外营力下沟蚀发育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对典型区侵蚀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主导两地侵蚀沟发育的因素,从大尺度与小尺度较为深入的对辽宁省侵蚀沟的发育进行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1
【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东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北与河北省和吉林省为邻,辽东半岛及辽西走廊临渤海和黄海。全省行政区划含 14 个地级市、100 个县(市、区),本研究区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大连市长海县除外。研究区总土地面积为 12.51×104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 84.47%。具体位置见图 2-1。
发展沟增加 489 条,稳定沟增加 3828 条。研究区侵蚀沟大部分处于辽山地丘陵区,此区域存在大量发展沟向稳定沟过渡的情况,大部分侵蚀沟处于。表 3-1 二级分区侵蚀沟数量(条)Tab.3-1 The number of subdivision erosion gully (bars)2010 年 2015 年发展沟 稳定沟 总量 发展沟 稳定沟 总量东北漫川漫岗区 3128 637 3765 3406 735 4141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 14605 2968 17573 16387 3750 2013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 21385 4502 25887 21874 8330 3020由图 3-2 可知,2010 年、2015 年铁岭市侵蚀沟总量最大分别为 11600 条、120间增加了 433 条。2010 年、2015 年营口市侵蚀沟总量最小分别为 391 条、99间增加了 603 条。5 年间阜新市侵蚀沟变化最大,增加了 2313 条。两次普查数铁岭市侵蚀沟总量最大,阜新市侵蚀沟发育速率最快,主要是因为铁岭市降雨大,阜新市干旱少雨,地表开裂严重,应将两地作为典型区域,着重分析两地因素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
本文编号:2763856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1
【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东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北与河北省和吉林省为邻,辽东半岛及辽西走廊临渤海和黄海。全省行政区划含 14 个地级市、100 个县(市、区),本研究区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大连市长海县除外。研究区总土地面积为 12.51×104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 84.47%。具体位置见图 2-1。
发展沟增加 489 条,稳定沟增加 3828 条。研究区侵蚀沟大部分处于辽山地丘陵区,此区域存在大量发展沟向稳定沟过渡的情况,大部分侵蚀沟处于。表 3-1 二级分区侵蚀沟数量(条)Tab.3-1 The number of subdivision erosion gully (bars)2010 年 2015 年发展沟 稳定沟 总量 发展沟 稳定沟 总量东北漫川漫岗区 3128 637 3765 3406 735 4141长白山完达山山地丘陵区 14605 2968 17573 16387 3750 2013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 21385 4502 25887 21874 8330 3020由图 3-2 可知,2010 年、2015 年铁岭市侵蚀沟总量最大分别为 11600 条、120间增加了 433 条。2010 年、2015 年营口市侵蚀沟总量最小分别为 391 条、99间增加了 603 条。5 年间阜新市侵蚀沟变化最大,增加了 2313 条。两次普查数铁岭市侵蚀沟总量最大,阜新市侵蚀沟发育速率最快,主要是因为铁岭市降雨大,阜新市干旱少雨,地表开裂严重,应将两地作为典型区域,着重分析两地因素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华;郑粉莉;王玉玺;;降雨特征对黑龙江省侵蚀沟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年05期
2 郑子成;秦凤;李廷轩;;不同坡度下紫色土地表微地形变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8期
3 顾广贺;王岩松;钟云飞;刘建祥;范昊明;刘立权;;东北漫川漫岗区侵蚀沟发育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2期
4 秦伟;左长清;晏清洪;王昭艳;杜鹏飞;燕楠;;红壤裸露坡地次降雨土壤侵蚀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5 李桂芳;郑粉莉;卢嘉;安娟;;降雨和地形因子对黑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年04期
6 闫建梅;何丙辉;田太强;;不同施肥与耕作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7 李凝;;辽宁省阜蒙县地区近50a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北京农业;2014年24期
8 王连霄;范昊明;刘爽;;辽西褐土区沟灌侵蚀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2期
9 范昊明;顾广贺;王岩松;钟云飞;;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与环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10期
10 王岩松;王念忠;钟云飞;顾广贺;范昊明;张瀚洋;;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省际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2763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6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