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亚高山泥炭地泥炭藓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153.6
【图文】:
图 2-2 泥炭地中的三种微生境(从左至右依次为:丘上、丘间、水坑)ure 2-2 Three types of microhabitats in peatland (from left to right: hummock,hollow,pool)通量观测样地布置18 年 4 月初,于太山庙泥炭地中选择泥炭藓发育完好,厚度为 10~15
采样时的密封性。在生长季水热同期,植物体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碳通量的观测时间主要为生长季节(5-10 月),具体采样时间为从 5始,频率为每周一次。其中,5 月 20 日及 5 月 27 日因仪器故障未进行。采样时用 60 ml 医用注射器经三通阀连接软管针头通过箱顶部的橡胶抽取箱内气体。采样时分为正常的光照条件及黑暗处理。其中,光照条净碳通量,黑暗处理下测定暗呼吸。遮光处理在采样前用遮光率大于 9罩于静态箱上。采样时间分别为 10:00 和 11:00,在静态箱盖上后的 10 及 40 min 时进行气体样品采集,将采集的 4 个气体样品注入 50 ml 专样袋中。将采回的气体样品运回室内后,用 Agilent 7890A 气相色谱仪4和 CO2浓度,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 CO2和 CH4浓度进行检测。次野外气体样品采集时,用钢卷尺测定 PVC 中的水位变化。在土壤 5cm 深度插入温度计,以获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在静态箱中悬挂温度空气温度。
第三章 结果分析 泥炭藓生长与分解.1 泥炭藓的生长规律太山庙泥炭地中,丘上和丘间两种生境下泥炭藓生长 12 个月后的平均量分别为 2.89 cm 和 2.7 cm,相应增加的生物量分别为 0.0199 g/株和 0,两种生境下高度增长量和生物量增长量差异不明显。但是,生境对泥长过程有显著影响(p<0.01),两种生境下泥炭藓的生长规律表现出不。丘上生境下泥炭藓生长表现为持续性增长,丘间生境则表现先增加后减长的 3-6 个月之内,丘间生境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丘上生境(p<0.05)境的生长速率为丘间生境的 25%-37.5%。然而在丘间生长 9 个月和丘上月时,两种生境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且无明显差异(图 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丽春;;泥炭藓设施栽培关键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年08期
2 蒙文萍;冉景丞;文洁斌;白万堂;莫秀模;;泥炭藓人工种植实验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18年02期
3 夏熙城;;从种子开始栽培猪笼草[J];花卉;2017年05期
4 贺琼;;神奇的泥炭藓[J];大自然;2017年03期
5 王铖;;泥炭藓种植与泥炭开采迹地生态恢复的技术进展[J];园林;2013年03期
6 何小兰,敖志文;泥炭藓植物数量分类的研究[J];植物研究;1989年04期
7 吴文婷;;七姊妹山泥炭藓资源综合调查报告[J];农家参谋;2017年13期
8 邹小启;韩国营;;多面手泥炭藓[J];大众科学;2018年02期
9 林之森;;小小泥炭藓,气候助推器[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4年12期
10 熊源新;;“超级海绵”泥炭藓[J];森林与人类;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亭亭;汪正祥;;亚热带高山泥炭藓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以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为例[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7年
2 黄咸雨;薛建涛;张金祥;秦养民;谢树成;;鄂西泥炭藓的分子地球生物学初步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卜兆君;郑星星;马进泽;葛佳丽;;植物相互作用能缓解干旱对泥炭藓植物的影响吗?[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赫男;泥炭藓退化和氮营养环境变化对大兴安岭泥炭地碳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飞;鄂西南亚高山泥炭地泥炭藓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2 曾竞;长白山三种泥炭藓生长与种间相互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赵高林;哈泥泥炭地泥炭藓植物孢蒴生产与孢子萌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广礼;鄂西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的植物多样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宛晶;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沼泽生物区系地理研究[D];湖北大学;2014年
6 郑星星;非生物胁迫对三种泥炭藓生长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泽;鄂西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13000年以来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D];湖北大学;2017年
8 曲欢;不同保存条件下泥炭地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林凤;泥炭藓湿地典型植物高光谱特征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
10 焦文建;小兴安岭泥炭藓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77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7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