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02 18:59
【摘要】:生防真菌在绿色防控的大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现一种有效的生防菌对于农业和林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粉棒束孢作为一种虫生真菌,其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剂的潜力。与此同时,作为冬虫夏草的定殖真菌,粉棒束孢的生物活性也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揭示,粉棒束孢菌丝体也具有规模化生产药物的潜力。这里所用菌株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明确菌丝体的生长及其代谢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粉棒束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菌丝体生产过程中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特征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粉棒束孢接种草原害虫贡嘎勾蝠蛾和农业生产中常见的6种害虫,结果发现,采用浸泡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贡嘎勾蝠蛾的感染率极高,证明了贡嘎勾蝠蛾是粉棒束孢的适宜寄主。而采用饲喂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蝗虫致死作用不明显。采用浸泡法接种后不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大蜡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相反,如果采用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则都无致死效果。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筛选出适合粉棒束孢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营养因素和培养条件,包括葡萄糖,牛肉膏,铁元素,镁元素和7:1的碳氮比,以及应在装有50 mL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接入10%的菌种,在20℃,12h光照/12h黑暗,120rpm条件下培养。在此基础上,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比较海拔高度对发酵菌丝体的代谢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代谢组可以显著区分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菌丝体。相对于高海拔,低海拔培养的菌丝体有417个代谢物质显著下调,另有631个代谢物质显著上调。代谢物质的显著变化进一步表明,海拔高度是真菌药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拔高度调控物质表达的特性也为促进代谢物质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筛选方法。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使用发酵罐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的粉棒束孢菌丝体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结果表明,粉棒束孢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菌丝产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转录组信息分析和q-PCR验证结果都表明,高海拔菌丝体呼吸过程中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如COX5A,QCR8,UQCRFS1,NDUFV1,NDUFA 和NDUFS7的表达都升高。由此推断,粉棒束孢为适应高海拔由有氧呼吸变为厌氧呼吸,会直接导致其自身多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厌氧呼吸过程中呼吸基质的识别与传递;与此同时,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升高,由此增产的能量可以满足菌丝体厌氧呼吸而增加的能量需求,从而保持呼吸系统的功能稳定,最终保证菌丝产量不变。这可能是粉棒束孢适应海拔变化的转录机制。4.由于菌丝体的代谢受海拔高度显著的调控,为发现相应的调控基因,对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液体培养的菌丝体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富集到与6个表达差异显著物质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在通路中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建立起代谢物质与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基因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特殊活性物质的表达载体提供了前期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476.12
【图文】:

形态特征,蝠蛾幼虫,贡嘎,小菜蛾


2.1实验材料逡逑2.1.1感病材料及供试寄主幼虫逡逑在四川康定冬虫夏草培殖基地生产过程中采集患病的贡嘎勾蝠蛾幼虫(如图2-1A)和健康的逡逑不同龄期的贡嘎勾蝠蛾幼虫。贡嘎勾蝠蛾幼虫的生产方法与专利(尹定华等,2012)描述的方法逡逑相同。农业害虫种群有大蜡螺we//o?e//a)、4牙虫(却Ais邋g7_ycf?es)、幢虫(Zocwstor逡逑mfgraton_a)、小菜蛾(P/wte〃a;^/oste//a)、棉铃虫(Z/e/z'coverpaa77?n'gera)、菜青虫(P/e/iyrapae)逡逑和甜菜夜蛾(如e;a^wa)。除健康的大蜡娱种群购自天津惠裕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概虫、逡逑蝗虫、小菜蛾、菜青虫和甜菜夜蛾种群都由中国农业大学生物防治实验室提供。采用谭树乾(2016)逡逑的饲养方法准备供试蝗虫,实验之前的所有蝗虫都取食新鲜的室内人工培育的幼嫩小麦麦苗;采逡逑用文献报道(冯明光等,1996;单乐天和冯明光,2006)的方法准备待试蚜虫,试虫全部采用豆蚜逡逑的无翅成蚜,虫龄控制在最后一次蜕皮后不超过2d的龄期;采用文献报道(刘树峰等,2007)的逡逑方法准备甜菜夜蛾,选取健康且大小一致的3龄甜菜夜蛾幼虫置于带透气孔的塑料培养皿中,以逡逑新鲜的人工配制饲料饲养2 ̄3d后备用;采用文献报道(刑静等,2011)的方法准备小菜蛾,选取逡逑健康且大小一致的3龄小菜蛾幼虫置于塑料培养皿内

序列,分生孢子


大小为1.5?2.5邋nmx邋1.3?3.0邋nm。分生孢子在产孢细胞顶端连接成链状,长者达1〗5隅。逡逑分生孢子链分散,直或弯曲,但绝不互相粘结成圆柱状或球形头状物。分生孢子萌发时膨大成近逡逑球形,直径约3.0邋 ,产生1?2根芽管(菌丝及产孢结构见图2-2A,孢子见图2-2B,萌发的分逡逑生孢子见图2-2C)。完全符合《真菌手册》关于粉棒束孢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所分离的病原菌逡逑为粉棒束孢。逡逑A逦B逦C逡逑:丨邋=:=:;=;r:;f邋::.逡逑图2-2粉棒束孢的分生孢子。逡逑Figure邋2-2邋The邋conidia邋of邋Isaria邋farinosa.逡逑A:分生孢子梗(张德利等,2011)邋;邋B:分生孢子(张德利等,2011)邋;邋C:萌发的分生孢子。逡逑A:邋The邋conidiophore;邋B:邋The邋conidium.邋C:邋Germinated邋conidia.逡逑2.3.2分子鉴定逡逑表2-2邋ITS1序列在NCBI网站上比对结果中位列前10位的Zsar/a加菌株。逡逑Table邋2-2邋The邋top邋10邋strains邋of邋the邋nucleotide邋blast邋between邋ITS1邋sequence邋of邋the邋strain邋and邋that邋in邋NCBI.逡逑Max逦Query逡逑Description逦Total邋score逦E邋value逦I邋dent

基因,软件,分子鉴定,系统发育树


图2-3基于TUB基因,采用MEGA6.0软件用UPGM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逡逑Figure邋2-3邋Phylogenetic邋tree邋based邋on邋nucleotice邋sequence邋of邋ITS邋gene邋by邋UPGMA邋of邋MEGA邋6.0邋software逡逑在上述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再综合形态学鉴定结果,证明该病原菌为(粉棒束孢)。逡逑21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应淼;徐丽红;吴银华;姚庭永;朱星考;李蓉;;不同海拔高度对灰树花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2 王登杰;吴圣勇;雷仲仁;王海鸿;;感染球孢白僵菌的烟粉虱若虫免疫应答转录组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5年01期

3 李剑梅;王艳华;郭玲玲;徐国华;朱万琴;;桑黄液体发酵工艺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4年06期

4 张大方;赵庆峰;张栋;张超;;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滕国生;贾东旭;郭含笑;刘勇;范春艳;武丽达;佟毅;;羊肚菌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年11期

6 乔双逵;彭林;丁重阳;顾正华;张梁;石贵阳;;液体发酵条件对灵芝菌体形态及胞外多糖活性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年10期

7 闫硕;李慧婷;朱威龙;朱家林;张青文;刘小侠;;光强度对棉铃虫交配行为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4年09期

8 代永东;虞泓;陈自宏;杨俊媛;;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J];菌物学报;2015年01期

9 王志超;王思一;史雪岩;宋敦伦;高希武;;吡虫啉与三种有机磷杀虫剂混配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4年04期

10 张玉芳;赵丽娟;曾幼玲;;基因表达研究中内参基因的选择与应用[J];植物生理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娟;蝙蝠蛾拟青霉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保护作用探讨[D];吉林大学;2017年

2 谭树乾;蝗虫微孢子调控飞蝗白化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张艳;基于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的芪灯明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陈全家;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转录组学、表达谱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5 宋利璞;药用植物金银花及药用真菌蝙蝠蛾拟青霉的转录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4年

6 闫景坤;抗氧化新型冬虫夏草胞外多糖的制备、结构与溶液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慧;云南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8 韩燕峰;中国拟青霉属的系统学及部分菌株的致病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盼盼;基于转录组学分析的赖氨酸调控肉鸡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宗瑾;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大肠杆菌K12碳降解物阻遏作用[D];深圳大学;2017年

3 徐萌萌;樟芝液体发酵过程香味与活性物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4 周蔓;药用桑黄的培养及鉴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5 冯路瑶;牛樟芝人工培养工艺及三萜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7年

6 朱青;樟芝深层发酵过程中节孢子萌发机制的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7 曹灵杰;人工蛹虫草的液体发酵与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7年

8 张争争;款冬花活性成分及转录组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9 薛英;基于UPLC/Q-TOF MS代谢组学和DGE转录组学技术研究远志中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规律[D];山西大学;2015年

10 叶文姣;蛹虫草多糖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8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78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