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7 12:06
【摘要】: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不炼山、炼山两种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施复合肥(H)、施复合肥+施生物炭(HC)、施复合肥+施氮肥(HN)、施复合肥+种绿肥(HGF)五种处理,研究和探讨炼山和不炼山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对桉树红锥混交林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各培肥措施在灌木层和草本层基本只保留其中一个物种占绝对优势,分别为三叉苦和蔓生莠竹。各培肥措施均能提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且施复合肥+施生物炭效果最好。(2)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的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对0-10cm和10-20cm 土层的影响较显著,而对20-40cm和40-60cm 土层的影响较小,且各培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不炼山条件下,0-1Ocm、10-20cm 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最高,炼山条件下,0-10cm、10-20cm 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含量均为施复合肥+种绿肥最高,其次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综合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得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正效应优于其余培肥措施。(3)不同培肥措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s含量。不炼山条件下,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PLFAs含量及总PLFAs均表现为HCHHGFHNCK。炼山下,微生物三大类群PLFAs含量及总PLFAs均表现为HGFHCHHNCK。与对照相比,各培肥措施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s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丰富度,不炼山条件下均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最大,炼山条件下施复合肥+生物炭处理位居第二,综合两种林地清理方式得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优于其余培肥措施。(4)土壤微生物PLFAs多样性指数基本与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微生物PLFAs的物种丰富度与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关系密切。各个微生物类群的PLFAs含量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PLFAs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全氮、有效钾和有效钾:全钾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与全氮和全磷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s含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表现基本一致,为与土壤养分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全氮、有机碳关系最为密切。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718.5;S714.3
【图文】:

造林模式,桉树


部人工清除林地(不炼山)。不炼山及炼山处理的采伐迹地均进行人工带状整地逡逑(带宽为lm,深20cm,长度沿等高线延伸)后人工挖穴(50cmx50cmx30cm),逡逑2012年春季采取混交模式造林,两行桉树套种一行红锥(图2-1),桉树苗龄为逡逑3个月,株行距2mx2m,红锥苗龄2年,株行距为7mx2m。混交比例为2:1,其逡逑中桉树造林密度1428株/公顷,红锥造林密度714株/公顷。逡逑桉树4工钱温交林(□桉树:1428株/公顷,0红栜:714株公顷)逡逑图2-1造林模式逡逑Fig.2-1邋Afforestation邋model逡逑11逡逑

示意图,土壤微生物,示意图,样方


将每个30mx20m的小样地中划分为6个lOmxlOm样方,分别在2邋(中上)、逡逑4邋(右下)、6邋(左下)号样方中设一个面积为5mx5m和lmxlm的小样方(成逡逑“品”字形)(如图2-3),记录灌木层灌木、胸径不足2cm的乔木树种的幼树逡逑幼苗和层间植物以及草本层草本植物的物种名、株数、高度、盖度。逡逑2.邋3.邋2邋土壤样品采集逡逑在选定的不同处理样地中,分别在1号样方左侧、3号样方右侧、5号样方逡逑下侧挖土壤剖面(成倒“品”字型)(如图2-3),采集0-10011,10-20011,20-40011,逡逑40-60cm四个土层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过2mm和0.25mm孔径筛,用于分析逡逑土壤的养分含量(包括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等)。逡逑具体测定方法参照国家标准进行。逡逑30邋m逡逑I邋;逡逑胸圜^逦-逦-逦■"*剖盖逡逑m逡逑图2-3植物多样性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示意图逡逑Fig.2-3邋Sampling邋plots邋and邋sampling邋site邋distribution邋for邋plant邋diversity邋and邋soil逡逑2.邋3.邋3邋土壤微生物样品采集逡逑采集前先清除地表凋落物,然后每个样地根据米字法,离中心点l0m的位置,逡逑每隔45°用内径为8.5cm的土钻采集O-lOcm的土壤样品(图2-4)。每个样地逡逑将采集的九管土样混合成一份土样,混合后挑根、石砾等杂质后过2mm筛子,逡逑放入-18°C冰箱里保存

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含量,复合肥,土层


施复合肥+种绿肥逡逑不同培肥措施、土层深度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有极显著影响逡逑(p<0.01)(表4-1)。如图4-la,不炼山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均能提高四个逡逑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施复合肥处理四个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逡逑(/?<0.05),提高的幅度在18.65%-45.47%间,其中0-10cm邋土层为极显著高于逡逑对照07<0.01)。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0-lOcm邋土层有机碳含量为极显著高于逡逑对照(p<0.01)邋,邋10-20cm邋土层有机碳含量为显著高于对照(/K0.05)。施复合逡逑肥+施氮肥处理仅10-20cm邋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施复合肥+种绿肥逡逑则显著提高了邋0-10cm和]0-20cm邋土层的有机碳含量(p<0.05)。此外,在0-10cm逡逑和10-20cm邋土层,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他培肥措施,逡逑且在0-10cm邋土层显著高于其余培肥措施(/?<0.05)。在20-40cm和40-60cm邋土逡逑层,有机碳含量最高的为施复合肥处理,其次为施复合肥+施生物炭处理。逡逑炼山条件下,不同培肥措施均能提高四个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O-lOcm逡逑土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怀宝;张燕;袁文豪;甘丽;;外来物种白灰毛豆(Tephrosia candida)繁殖生物学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2 席军强;杨自辉;郭树江;王强强;张剑挥;王多泽;;人工梭梭林对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年05期

3 李明;李忠佩;刘明;江春玉;吴萌;;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7期

4 杨宁;杨满元;雷玉兰;赵林峰;陈孙华;付美云;林仲桂;;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5 明安刚;刘世荣;农友;蔡道雄;贾宏炎;黄德卫;王群能;农志;;南亚热带3种阔叶树种人工幼龄纯林及其混交林碳贮量比较[J];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6 陈幸良;巨茜;林昆仑;;中国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4年06期

7 彭艳;刘艳霞;朱健;杨成;徐佳;;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11期

8 李国平;张卫强;张卫华;陈伟光;唐洪辉;盘李军;;桉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20期

9 温远光;左花;朱宏光;刘世荣;梁宏温;黄雪蔓;李晓琼;罗应华;;连栽对桉树人工林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4年05期

10 黄雪蔓;刘世荣;尤业明;;固氮树种对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结构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吕成群;黄宝灵;张明慧;秦武明;李志先;韦立秀;;桉树×相思树混交与纯林土壤微生物区系比较[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姚钦;生物炭施用对东北黑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2 周晓果;林下植物功能群丧失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年

3 刘赛男;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钾素有效性的微生态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卢虎;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程飞;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滕维超;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刘东;杨树基因型及混交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余悦;黄河三角洲原生演替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D];山东大学;2012年

9 钟宇;不同立地类型巨桉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厚臻;配方施肥下巨尾桉的生长生理及土壤肥力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杨柳;炼山和施除草剂对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年

3 王方超;施氮磷肥对杉木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养分动态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5年

4 吴溪s

本文编号:2783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783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