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耕地田块尺度大豆生物量遥感反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9:02
   耕地产能揭示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对耕地产能的实时监控,可以使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分析耕地产能的空间分异规律,科学评价不同区域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可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用地、制定增产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作物生物量是耕地产能的一种体现,尤其是作物单位面积生物量,可以反映作物群体在该耕地范围内的长势状况。对农田作物生物量实时、精准监测,调节农业生产管理资料的投入,进行变量施肥和施药,既是减少农业投入、增加收益的有效办法,也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耕地产能,确保食品安全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田块尺度作物生物量的估算还能为作物产量的预测提供依据。总之,生物量监测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环境的保护、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SPOT-6多光谱数据和地形数据,建立多种模型对大豆生长关键期生物量进行反演制图;并从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温度、水分、有机质、土壤侵蚀、太阳辐射量等多种因素出发,对不同生长期、不同地形大豆生长差异的空间格局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量反演模型结果中,引入地形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反演生物量精度最高,7、8月份R~2达到0.83,RMSE为79.59g/m~2。(2)大豆生物量时空变化表明,6月份时生物量分布规律,阳坡坡顶阴坡和坡低;7月中旬,阴坡地上干生物量积累逐渐上升,和阳坡差异逐渐缩小;至8月上旬,阴坡和坡底干生物量整体偏高;沟谷地区因为坡度大,地形复杂,水肥保持能力差,地上干生物量积累一直偏低。(3)生物量影响因子分析发现,5月下旬到6月中旬,大豆处于萌发期和幼苗期,太阳辐射总量和土壤温度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7月中旬开始,田间整体温度上升,此时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成为盛花期和结荚初期的关键因素;到了8月份,进入生长鼓粒期,坡底凭借有机质,水肥积累的优势,生物量后期增长最高;9月中旬开始为大豆成熟期,大豆叶片发黄至凋落,整体生物量降低。生物量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对生物量的精准监测,有助于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保证耕地的产能安全。遥感手段监测作物生物量,对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耕地产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和实施针对性田间管理提供了指导。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65.1;S127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样点,位置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3.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兴村,面积 13.16 公顷,地块中心经纬度为 47°25′N、126°55′E。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热多雨,年活动积温为2200 至 2400°C,一年一熟制。全年平均降水量 500 至 600mm,一般 7 至 9 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 70%,2016 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如图 3-2;再者因为人为活动的加剧,一旦遇到大雨或暴雨时,常发生沟蚀,沟壑冲刷,水肥土流失严重。研究区整体地形起伏明显,是东北漫川漫岗地形的典型代表区域之一。平均海拔 228m,地处典型黑土区,土壤类型为典型中层黑土,厚度为 20~30cm。坡底和坡顶海拔高度相差 16m,坡向走势向东,坡度多为 4°以下,西南部地形坡度稍大,等高线密集;坡面、坡顶、坡底等不同地貌类型上土壤侵蚀程度不同,加之土壤养分、水分空间差异性显著,相同的施肥方式下,田间不同空间位置土壤、作物长势差异大。选取历年作物长势、产量空间差异显著的地块作为研究区,如(图 3-1)均匀布置样点。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兼顾地形特点均匀采集样点 16 个,样点布设位于三个典型地形剖面上,由南向北,覆盖阳坡、阴坡、坡顶、坡底四个位置。生长季节内采用一致的田间管理措施,2016 年种植作物为大豆。

计划制定,遥感卫星,发射时间,全色


图 3-2 2016 年研究区温度和降水分布.3-2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 2016 study及处理据介绍发射了 SPOT-6 遥感卫星,它的数据采集能力很强,具有较辨率 6m,全色 1.5m。此外,SPOT-6 具有以下特点:(POT-6 具有 60 km 的大幅宽;(2)SPOT-6 卫星每日可接计划制定编程的过程中自动集成天气预报,能尽最大可能 60km×600km 范围的图表像数据,能为植被长势和地表。3-1 SPOT-6 数据介绍Tab.3-1 Data introduction of SPOT-6主要参数 概况发射时间 2012 年 9 月 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健;李娜;欧阳洁英;曹继钊;覃其云;;油茶苗期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分配规律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8期

2 王玉杰,张大克;长白山区几种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仿生模拟[J];生物数学学报;1994年04期

3 吴浩;刘文辉;贾志锋;梁国玲;马祥;;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31期

4 马青荣;李社宗;赵海青;杨光仙;吴德义;董卫红;;郑州市夏玉米生物量积累与增长分配规律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年04期

5 苏文会;许庆标;范少辉;周金明;封焕英;;毛竹冬笋生长与生物量积累规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周世勇;;无患子苗期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7 宋贤冲;唐健;覃其云;潘波;曹继钊;;油茶成熟林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分配规律[J];南方农业学报;2014年02期

8 李卫国;顾晓鹤;王尔美;陈华;葛广秀;张t$t$;;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参数调整动态估测夏玉米生物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9年07期

9 黄学文;谢海桃;朱乐;贾楠;云水东;包萨如拉;;呼伦贝尔岭西野生芍药驯化过程中物候期与生物量积累变化研究[J];种子科技;2018年02期

10 张益锋;何平;张春平;;干旱及增强UV-B胁迫对金荞麦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青荣;沈素芹;张志红;赵海青;杨光仙;;郑州市夏玉米生物量积累与增长分配规律分析[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全;唐晓敏;程轩轩;张春荣;陈銮鑫;卢挺;;氮磷钾配施对广金钱草药材产量和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柴胜丰;韦霄;曾丹娟;蒋运生;唐辉;李锋;;光照强度对广西地不容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梦园;耕地田块尺度大豆生物量遥感反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徐海军;氮素对五味子幼苗生长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王奇峰;氮磷对欧美107杨增产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徐梦莎;叶片氮、磷、钾含量在甜仁杏童期向成年期转变中的生理作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王德鹏;棉花不同钾肥施用水平的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陈冬梅;不同pH和不同形态氮对几种作物生物量积累和根系解剖结构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22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22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