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垫料、菌渣联合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06:2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废弃物如禽畜粪便、菌渣等的数量也不断的在增加。农业废弃物不经处理随意丢弃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高温堆肥技术是变农业废弃物为“宝”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高温堆肥过程中普遍存在碳、氮元素损失、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高温堆肥过程实质是由微生物参与的碳氮循环过程,因此对高温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规律及微生物间互作关系的研究是减少碳、氮素的损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同时对于堆肥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高堆肥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生猪养殖发酵床废弃垫料及菌渣为原料,在自制强制通风静态堆肥反应箱中进行高温堆肥实验。研究了垫料和菌渣不同配比及添加EM菌剂对堆肥腐熟过程及碳氮转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菌渣为主的处理温度大于50℃持续超过一周符合无害化标准,且菌渣为主的处理EC值分别为2.28和2.32均对作物没有毒害作用,而以垫料为主的处理EC值分别为4.545、5.655。但垫料为主的处理全磷、全钾含量高于以菌渣为主的处理,四个处理的GI值均达到80%以上。总的说来,添加EM菌剂能明显缩短堆肥周期,但对堆肥腐熟度营养元素的积累方面与未添加菌剂的处理相比并未显示出优势。且整体来说以垫料为主的处理腐熟度及营养元素的累积高于菌渣为主的处理。2.以垫料为主的堆肥配比T1和T3的固氮能力比以菌渣为主的堆肥处理T2和T4的高,以菌渣为主的堆肥处理添加EM菌剂后更有利于堆肥过程中氮素的保持。3.本实验中碳素损失多发在降温期,添加EM菌剂的处理有机碳和可溶性碳含量小于未添加菌剂的处理。垫料为主的处理比菌渣为主的处理更有利于腐殖质质量提高,且添加菌剂的处理比未添加菌剂的处理更有利于形成腐殖类物质,提高腐熟度。4.添加菌剂的处理比不加菌剂的处理微生物总量大,同样添加菌剂,以菌渣为主的处理微生物总量大于垫料为主的处理,微生物脂肪酸种类数以菌渣为主的T2和T4处理大于垫料为主的T1和T3处理。特征性磷脂脂肪酸含量细菌最多,真菌其次,第三是放线菌,第四为好氧细菌,最后是甲烷氧化菌和原生生物。同种多样性指数中,添加菌剂的T3和T4处理的多样性指数大于T1和T2,并且以菌渣为主的T4处理各多样性指数大于T3处理。5.温室气体CO2、CH4和N20排放速率最大的是CO2,其次为N20,而CH4排放量最少。排放规律为前期排放速率最大,中后期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日排放速率中,未添加菌剂的T1、T2处理排放高峰在11:30-12:00点和17:30-18:00间,添加菌剂的T3和T4处理高峰值出现在8:30-9:00和17:30-18:00.二次发酵期间的高峰期在8:30-9:00和14:30-15:00。N20日排放速率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间,排放高峰期均出现在早上8:30-9:00和晚上20:30-21:00这两个时刻。以垫料为主的处理日排放率高于以菌渣为主的处理。菌渣为主并添加EM菌剂的处理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相关性分析。温度与CO2和CH4的排放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和0.41。水分与温室气体排放呈正比,水分含量越大温室气体排放量越高,尤其是对N20影响最大。除此之外,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CO2排放呈极显著负相关;真菌、细菌、甲烷氧化菌对CO2排放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细菌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大。全磷、有机氮、HI含量与CH4排放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N、胡敏酸与CH4呈极显著负相关性。EC值、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与N2O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胡敏酸、HI与其呈反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49;微生物生物量碳与N20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真菌、细菌和甲烷氧化菌与N2O排放呈正比,细菌的影响最大。7.从四个处理的堆肥品质,碳氮损失,温室气体排放反面分析比较,添加菌剂的T3和T4处理比T1和T2处理整体效果好,而T4处理在四个处理中的整体效果最好。
【学位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141.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肥过程中碳、氮素转化与研究进展
        1.2.2 堆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研究进展
        1.2.3 堆肥过程中影响碳氮转化的主要因素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堆肥处理对猪垫料堆肥腐熟进程和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堆制设备和试验设计
        2.1.3 采样方法
        2.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
        2.2.2 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
        2.2.3 不同处理堆肥过程中pH、EC变化
        2.2.4 不同堆肥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5 不同处理对TP、TK的影响
        2.2.6 不同堆肥处理C/N比变化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堆肥处理对猪垫料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3.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堆肥处理总氮和有机氮的动态变化
        3.2.2 不同堆肥处理铵态氮的动态变化
        3.2.3 不同堆肥处理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3.2.4 可溶性有机氮(DON)
        3.2.5 微生物生物量氮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堆肥处理对猪垫料堆肥过程中碳素转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4.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堆肥处理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4.2.2 不同堆肥腐殖质分组的动态变化
        4.2.3 HA/FA
        4.2.4 微生物生物量碳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5.1.2 堆肥微生物群落的PLFAs提取与测定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堆肥处理微生物PLFAs生物标记分析
        5.2.2 不同堆肥处理特征性微生物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比较分析
        5.2.3 不同堆肥处理微生物群落PLFAs生物标记聚类分析
        5.2.4 不同堆肥处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5.2.5 相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不同堆肥处理分析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不同堆肥处理对猪垫料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采样方法
        6.1.3 测定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分析
        6.2.1 发酵过程中不同堆肥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变化情况
        6.2.2 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阶段各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日变化情况
        6.2.3 堆肥温室气体排放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6.2.4 微生物菌群对温室气体的相关作用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与课题研究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乃英;;关于抗生素菌渣的利用[J];当代畜牧;1992年01期

2 周松林;菌渣的利用——生产燃气[J];食用菌;2002年01期

3 周松林;就“菌渣的利用——生产燃气”答读者问[J];食用菌;2002年04期

4 江同均;菌渣的妙用[J];食用菌;2002年05期

5 闫宝松,马凤,张跃新,孟宪勇;废弃菌渣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理方法[J];中国林副特产;2005年04期

6 周天录;;菌渣还田变废为宝[J];湖南农业;2007年01期

7 周保华;高勤;王洪华;李志超;王冬浩;;青霉素、土霉素菌渣研究利用现状及特性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1年05期

8 贾明;陆建忠;尹君;;菌渣直接还田对设施大棚内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初探[J];食用菌;2012年03期

9 徐康铭;吕蔚;王鸿磊;秦娜;邹积华;丁强;;双孢菇菌渣养殖蛴螬技术初探[J];北方园艺;2012年22期

10 丁强;吕蔚;徐康铭;王鸿磊;秦娜;崔从光;邹积华;;双孢菇菌渣养殖蛴螬技术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建国;尹微琴;奚云龙;储亚云;;秸秆循环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3 宫志远;;食用菌菌渣综合研究与利用现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陈海波;李艳菊;王悦;王宇洲;梁山琴;冯丝雨;万淑珍;饶嘉健;;金霉素菌渣生物降解特性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宋婷婷;蔡为明;范丽军;金群力;冯伟林;沈颖越;;以金针菇菌渣和稻草为基础两种双孢蘑菇堆肥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动态比较分析[A];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郭东;全省三成多抗生素菌渣将被转化[N];河北日报;2012年

2 杨代军 本报记者 陈泳;菌渣集中放 废物变肥料[N];成都日报;2006年

3 云家春邋何骏天 本报记者 汪光辉;菌渣做木炭垃圾换成钱[N];成都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孟蕾 记者 周迎久;让菌渣不再是危废[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孟蕾 本报见习记者 孟然 本报记者 周洁;抗生素菌渣消“毒”变“宝”[N];河北日报;2013年

6 王道全;一纸建议 废渣变宝[N];四川政协报;2005年

7 吴桐 兰波 钟丽娟 李雪林;金堂走出了一条食用菌菌渣循环经济之路[N];成都日报;2010年

8 曹建军邋马友晟 赵遂;金坛市“吃干榨尽”农业废弃物[N];农民日报;2007年

9 杨静;贵阳市把菇农废弃菌渣变成“宝”[N];贵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曹小佳;什邡拟建废渣利用激励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西宁;抗生素菌渣的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梅;杏鲍菇菌渣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复合菌剂构建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米静静;菌渣对废水中Pb(Ⅱ)和C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妍;基于厌氧消化的青霉素菌渣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4 冯振凯;长期菌渣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钟润昕;膨润土—菌渣复合材料在砂土中养分释放规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胡诚志;食用菌菌渣用于烟草育苗基质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高凌飞;垫料、菌渣联合堆肥过程中碳氮转化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8 罗婷;菌渣还田对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朱莹;土霉素菌渣利用和处置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苑丽梅;头孢菌渣中残留效价检测方法及菌渣资源化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7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27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4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