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褐飞虱性别决定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7:0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但是,随着褐飞虱基因组和转录测序的完成,褐飞虱以其世代周期短、繁殖力高、饲养简单、RNAi干扰效果良好等优点,逐渐成为研究半翅目和不完全变态昆虫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生物。在昆虫进化过程中,性别分化机制是生命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半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依靠褐飞虱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RNAi干扰和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超微形态及交配行为观察等方法,对褐飞虱的性别决定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所取得的结论如下:1)我们依据doublesex基因在性别通路中功能的保守性,通过同源比对褐飞虱基因组和转录组,在褐飞虱中一共找到了 4个含有DM结构域的基因,分别命名为Nldsx和Nldsx-like-l,2,3。在进化树中Nldsx-like-1与完全变态昆虫dsx拥有更近的关系,Nldsx-like-2/3则与哺乳动物结构上更为接近,而Nldsx则独立为一枝,与其它的dsx同源基因拥有更远的进化关系。经过RNAi干扰后,鉴定出只有一个Nldsx基因参与褐飞虱的性别决定。我们还发现褐飞虱是通过雄性特异的Nldsx-M的性别特异性表达来调控其性别发育。2)基因Transformer-2参与双翅目昆虫、膜翅目昆虫性别决定,但在鳞翅目家蚕性别决定通路中并不起作用,在本文中,我们发现NWTra-2参与褐飞虱性别决定。但与Tra-2在双翅目和膜翅目雌性昆虫中调控dsx性别特异性可变剪接不同,Nl Tra-2在雌性褐飞虱中抑制Nldsx-M的生成,而对Nldsx-F的产生并没有明显的作用。3)本文研究发现褐飞虱性别通路和翅型通路存在偶联作用,在通过母本干扰敲低胚胎期NlTra-2的表达量后,其后代表现出雌性特异性长翅型,而雄性后代翅型比例不受影响。经过研究,我们推测存在一个雌性特异的胚胎期基因与基因NlTra-2 一同参与了该偶联作用,并且翅型通路中NlAkt和NlFoxO有可能参与该偶联作用。4)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褐飞虱的一个雌性决定因子Nlfmd,在雌性褐飞虱中调控Nldsx的性别特异性可变剪接,并且通过母本敲除后,雄性胚胎发育正常,而雌性胚胎死亡。5)我们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了褐飞虱性别决定通路的模型,并认为褐飞虱性别决定通路与已经报道的昆虫性别决定通路不同。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433.3
【部分图文】:

模型图,性别决定,模型,生活环境


图1.2不同模式生物的性别决定通路模型(图引自Tony?Gamble等)??Figure?1.2?Sex?determination?pathways?in?diverse?model?organisms.??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多细胞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

性别决定,黑腹果蝇,性别决定机制


系列的基因调控引起转录调控因子的活性升高,线虫发育为雌雄同体,而当??X:A=0.5时,Tra-1的活性被抑制,则发育为雄虫[9]。昆虫有着与线虫和哺乳动物不??同的性别决定机制,但是如图1.2所示,它们的性别决定通路最下游基因都属于含??有相同结构域的DMRT家族,这说明昆虫的性别决定与其他物种在分子机理上有??一定的保守性。??1.1.3昆虫性别决定机制的保守性与复杂性??性别决定和分化保证了昆虫个体的正常发育,同时对昆虫物种的繁衍与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隨着长期的进化,昆虫性别决定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不同的生??殖方式,其性别决定机制往往不同,但从分子层面上,组成性别调控通路的基因具??有分子层面的保守性,尤其是最下游的而M/wex基因,但位于性别决定通路上游??的起始基因极其不保守11(3]。目前,模式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虽??然非模式毘虫的研究虽然才刚刚起步,但随着非模式毘虫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发展

性别决定,家蝇,果蝇,染色体


?Morphology?Morphology?Behaviour??Current?Opinion?in?Genetics?&?Development??图1.3黑腹果蝇性别决定通路(图引自EvelineCVerhulst等2010)??Figure?1.3?The?sex?determination?cascade?in?Drosophila?melanogaster.??果蝇是二倍体,有8条4对染色体(2n=8),其中3对染色体在雌雄中是一致??的,另一对染色体,雌虫中是以XX表示,在雄虫中以XY表示。早期研究认为性??染色体X与常染色体数目的比值是决定果蝇性别的初始信号,2007年James?W.??Erickson等报道果蝇的性别取决于与X染色体连锁信号原件(X-encoded?signal??elemem,XSE)的计量而不是其与常染色体的比值[18]。在果蝇性别决定通路中,基??因扮演着分子记忆装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莹莹;王浩栋;张艺元;刘培源;严汉池;;性别决定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年01期

2 沈兆瑞;;回顾“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J];中学生物学;2017年04期

3 金松涛;;“性别决定”一节的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6年07期

4 徐骞;;浅议性别决定[J];中学生物学;2010年08期

5 衡卫国;生物的性别决定[J];生物学教学;2004年12期

6 田海峰;孟彦;胡乔木;肖汉兵;;两栖动物的性别决定研究新进展[J];四川动物;2014年05期

7 何川;孟和;;鸡性别决定与分化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年06期

8 郤林;高仲业;成贵;;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年02期

9 钱晨;蔡薇;;人类性别决定的研究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20期

10 陈丽;;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研究进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继冲;褐飞虱性别决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余红仕;性别发育基因P450c17、DMY和Dmrt1的克隆、表达及选择性剪接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3 丁国骅;多疣壁虎的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静;杨柳分化及其性别决定的基因组学基础[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明辉;罗非鱼基因敲除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性别决定与分化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4年

6 孙运侣;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应用及性别决定候选基因sdY的分子克隆[D];西南大学;2013年

7 刘菁菁;簸箕柳性别决定基因查找[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王子龙;家蚕性别决定途径上游关键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雷;Dmrt1信号调控以及功能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孟振;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与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瑶;家蚕BmPSI及其互作蛋白BmSPX对下游Bmdsx的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高玉雪;大黄鱼性别决定候选基因Dmrt1功能的初步研究[D];集美大学;2018年

3 杨莹莹;性别决定重要因子的表达纯化与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4 茹文秀;乌龟TSD的相关miRNA挖掘及候选调控基因cyp19a1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王雪娟;Sox9b在青鳉性别决定和分化过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6 蒋小龙;性类固醇激素在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4年

7 房丽秀;己烯雌酚对性反转鸡性别决定相关基因及学习记忆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9年

8 张李颖;家蚕(Bombyx mori)Bmsxl基因在性别决定途径中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岳敏娟;温度对鲫鱼性别决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艳萍;Sry核酸免疫对小鼠性别决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9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39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0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