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玉米秸秆深埋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部分图文】:
衩谆??014、2015年收割风干后的玉米秸秆,玉米品种为美津599。供试秸秆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为42.90%、0.86%、0.38%和1.35%。将整株秸秆首尾平铺于开挖好的沟内,铺设厚度10cm,将开挖好的土壤回填至沟中;秸秆容重为0.11g/cm3。测试期间室内最高温度为35.8℃,最低温度为1.64℃。1.2试验设计1.2.1试验布置试验温室内土壤布置形式为大垄。垄内挖长度为1900mm的土沟,土沟内铺入秸秆并压实,秸秆均匀成束铺设,不做特殊处理,铺设时保证秸秆厚度约为100mm,最后用原土压实,具体截面尺寸见图1。覆土后将地温计插入试验田,地温计的底部端点深度分别为100、200、300、350、400、500mm。试验秸秆埋置于2014年10月份完成,在温室内静置至2015年5月份进行温度测量模拟,埋置周期为半年,模拟自然秸秆回填过程,期间无雨水及其他水源入渗。本试验假设沿垂直于秸秆埋设方向的截面上,秸秆的温度效应等效;假设垄中对称位置的温度相等。秸秆深埋A、B、C这3个处理温度计的插入深度分别为100(#1-#5)、200(#6-#10)、300(#11-#15)、350(#16-#20)、400(#21-#25)、500mm(#26-#30),每个处理共计30支地温计,温度探头垂直分布位置剖面见图1,地温计水平位置布置见图2。1.2.2试验对照设置试验同时设置D、E、F3个无秸秆深埋处理,无秸秆深埋处理垄台的设置及地温计的布置与秸秆处理相同。试验同时研究了灌水条件和无灌水条件下,秸秆深埋处理和无秸秆深埋处理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灌水方式为滴灌。1.4试验方法1.4.1试验数据选择及监测试验在5月3日开始,8月2日结束,每日早中晚对土壤温度进行监测,期间进行3次灌溉,模拟温室内灌溉过程,灌溉时间为早上08:00,灌溉首日同时进行土壤含水率的监测,含水率每
每2h监测1次,含水率在28h后基本稳定,以28h确定为监测周期。试验过程对室内气温及湿度每1h进行1次监测。1.4.2试验数据处理将秸秆深埋处理和无秸秆深埋处理各部位的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urfer13软件进行二维差值化处理,绘制温度等值线图进行研究。2结果与分析由于试验测量数据众多,部分数据受天气影响不具有典型性,针对无灌水日,选择5、6月中不同时间段具有代表性的一天早中晚的温度等值线图进行分析说明。对于灌水日,选择有代表性的1次灌水过程连续28h的温度等值线图进行分析说明。2.1秸秆深埋无灌水条件下不同时期土壤温度分布规律分别选取5月5日、6月3日、6月19日3个时期,通过地温计对土壤温度进行测定,获取秸秆深埋处理和无秸秆深埋处理不同位置土壤温度数据,利用克瑞金插值法将数据进行插值计算,由Surfer13生成土壤和秸秆的温度等值线图。在无灌水条件下,秸秆深埋处理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土壤温度分别如图3-a、3-c、3-e、4-a、4-c、4-e、5-a、5-c、5-e所示,无秸秆深埋处理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土壤温度分别如图3-b、3-d、3-f、4-b、4-d、4-f、5-b、5-d、5-f所示,温度单位为℃。由图3可见,在无灌水条件下,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深埋处理土壤温度无明显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温室内土壤未进行灌水,土壤整体含水率较低,秸秆内部微生物活性较低,相关生化反应尚未开始。但整体来讲,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深埋处理土壤各层温度分布较为均匀,无温度集中点。由图4可见,无灌水条件下,与无秸秆处理相比,从不同时刻的土壤温度分布来看,08:00温室空气温度较低时,秸秆深埋处理整体土壤温度分布自上而下呈递增趋势,秸秆层温度明显较高;中午12:00温室空气温度升高时,深埋秸秆处理
理的温度数据,利用克瑞金插值法将数据进行插值计算,由Surfer13生成土壤和秸秆的温度等值线图,灌水条件下,秸秆深埋处理灌溉0、8、16、32h的土壤温度分别如图6-a、6-b、6-c、6-d所示,无秸秆深埋处理灌溉0、8、16、32h的土壤温度分别如图7-a、7-b、7-c、7-d所示。由图6、图7可见,在土壤水分入渗时,与无秸秆处理相—234—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45卷第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英;日光温室管网化灌溉自动施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蔬菜;1998年03期
2 田起;日光温室内如何正确使用二氧化碳肥[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年09期
3 于仲吾,徐峰,韦武清;地坑日光温室的保温效应[J];中国农业气象;2000年01期
4 刘常青;臧俊岭;曾建辉;朱威;高雪琴;闫伟;丁磊;;灾害性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的保护[J];河南气象;2006年04期
5 吴春艳;赵新平;郭文利;;日光温室作物热环境模拟及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6 何宜敏;范静;王传波;钱勤英;孙月轩;董莉;;高效农业——日光温室“猪-沼-笋”生产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7 孙智辉;曹雪梅;雷延鹏;刘志超;;延安冬季光·温·云变化及其对日光温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魏家鹏;于贤昌;;近期雪灾对寿光蔬菜日光温室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0年09期
9 袁静;李树军;崔建云;邱刚;李楠;;山东寿光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特征及低温预报(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9期
10 李德;张学贤;祁宦;张丙振;;宿州日光温室内部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预报模型[J];中国农业气象;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士超;黄土高原不同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养分供应特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慧;日光温室小气候时空分布研究及模拟模型验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蔡红明;陕西日光温室系统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累积状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建东;北方日光温室群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明洁;日光温室气候适宜性区划[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李达;呼和浩特城郊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6 白新禄;新建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累积及水肥综合调控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朱良;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功能多样性[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40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4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