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学位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153.6
【部分图文】:
壤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本文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图1.1 退耕还林(草)土壤碳库变化研究技术路线1.3.2 论文结构安排论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安排如下:
南边到达秦岭一带,海拔大约在 800 米至 3000 米之间。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以及平均降雨量如图 2.1 所示。图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降水分布黄土高原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矿产资源,矿产种类大约有 77 种,其中储量较为丰富的是煤炭资源,且品种齐全。但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环境较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人工林地、果园)、退耕年限、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从搜索结果能够得出,2010 年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文献最多,文献搜索结果如图2.2 所示。图2.2 黄土高原地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年际变化筛选的文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利用成对样地或是时间序列样地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第二,生态恢复前最初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或者弃耕地(经过验证弃耕地作为对照与农田作为对照研究 SOC 的变化是一致的);第三,报道退耕年限或者林龄;第四,报道最初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0)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t)。通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评价与筛选,一共挑选了 63 篇文献,即 63 个样点(详见附件一)。样点分布如图 2.3 所示。图 2.3 黄土高原地区研究样点分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新辉;杨改河;佟小刚;冯永忠;任广鑫;赵发珠;杜约翰;;黄土丘陵区几种退耕还林地土壤固存碳氮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2 李金芬;程积民;刘伟;古晓林;;黄土高原云雾山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0年05期
3 张社奇;王国栋;张蕾;;黄土高原刺槐林对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4 刘勇;上官周平;;子午岭森林群落土壤水分与生物量关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5期
5 李忠武,蔡强国,曾光明;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区域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4年S1期
6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李安波;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J];土壤学报;2004年01期
7 李斌,张金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8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9 李玉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固持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贵才;基于MODIS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党珍珍;黄土高原人工与天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机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4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4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