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白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9 07:05
   森林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中土壤有机碳库会随着人为干扰以及森林经营强度而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在短期内进行碳汇聚或碳释放,它是反映土壤碳库动态的敏感性指标,已成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力依据之一。本研究选择相邻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和白茶、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la)林样地,采集并分析了不同林地土壤基本肥力和不同形态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WSOC、轻、重组有机碳LFOC、HFOC、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腐殖质碳HC组分碳以及植硅体碳PhytOC),较系统地探究了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白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茶园后,林地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库主要发生在表层(0-10cm)。不同林地土壤WSOC、LFOC、HFOC、HC各组分碳含量以及PhytOC含量均随着土层剖面深度的增加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阔叶林相比,毛竹、茶园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土壤pH略有上升,且土壤肥力均属于缺乏水平。(2)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茶园后,不同经营年限毛竹、茶园的WSOC含量均低于阔叶林,其中40a茶园显著低于阔叶林(p0.05),10a、40a毛竹林与阔叶林相比分别下降了10.67%、12.15%。(3)常绿阔叶林改为白茶、毛竹之后,就HFOC含量而言,不同经营年限毛竹、茶园的HFOC含量均低于阔叶林,10a毛竹显著低于阔叶林(p0.05),40a毛竹与阔叶林相比下降了13.34%,且10a茶园显著高于40a茶园(p0.05)。就LFOC含量而言,茶园都显著高于阔叶林,且40a茶园显著高于10a茶园(p0.05);而毛竹林显著低于阔叶林(p0.05),且40a毛竹林10a毛竹林。(4)常绿阔叶林改为白茶、毛竹后,不同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均表现为:2~0.25mm0.25~0.053mm(0.053mm)。在2~0.25mm的团聚体中,不同经营年限茶园、毛竹林均低于阔叶林,其中毛竹林和40a茶园均显著低于阔叶林(p0.05),且10a茶园40a茶园,而40a毛竹林显著高于10a毛竹林(p0.05)。(5)不同林地土壤的HC组分碳含量均表现为:FACHMCHAC;与阔叶林相比,不同经营年限茶园、毛竹的土壤HC各组分碳含量均有下降,但毛竹林以及40a茶树均显著低于阔叶林(p0.05);不同林地之间土壤HAC、FAC含量均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0a茶园40a毛竹林10a毛竹林40a茶园。(6)常绿阔叶林改为白茶、毛竹林之后,土壤PhytOC含量均有所增加,在不同林地之间表现为:40a毛竹林10a毛竹林40a茶园10a茶园阔叶林。
【学位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
        1.1.1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
        1.1.2 土壤有机碳的种类及其研究进展
    1.2 毛竹、白茶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
        1.2.1 毛竹的特点
        1.2.2 毛竹土壤的研究进展
        1.2.3 茶树及白茶的特征
        1.2.4 茶树土壤的研究进展
    1.3 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进展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样品的采集
        2.3.3 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2.3.4 土壤样品不同形态有机碳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毛竹、白茶后土壤肥力的差异
        3.1.1 土壤pH的变化
        3.1.2 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
        3.1.3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
        3.1.4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
        3.1.5 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1.6 土壤容重的变化
        3.1.7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3.1.8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
    3.2 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3.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2.2.1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2.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
        3.2.3 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比较
            3.2.3.1 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3.2.3.2 不同林地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
        3.2.4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腐殖质碳的比较
            3.2.4.1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腐殖质碳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3.2.4.2 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
        3.2.5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
            3.2.5.1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
            3.2.5.2 不同林地土壤植硅体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3.2.6 不同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常绿阔叶林、毛竹及白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
    4.2 常绿阔叶林、毛竹及白茶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4.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4.2.2 土壤轻、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4.2.3 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4.2.4 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的变化
        4.2.5 土壤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玉龙;周秀峰;何莹;;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与评价[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3期

3 赵睿宇;李正才;王斌;葛晓改;戴云喜;赵志霞;张雨洁;;毛竹林地表覆盖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7年04期

4 程然然;关晋宏;张建国;何秋月;邓磊;侯浩;李国庆;杜盛;;甘肃省5种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与潜力[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4期

5 周秀峰;张金林;冯秀智;盛卫星;吴家森;;集约经营对山核桃林地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1期

6 罗达;刘顺;史作民;冯秋红;刘千里;张利;黄泉;何建社;;川西亚高山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2期

7 孙美美;关晋宏;吴春荣;岳军伟;李国庆;杜盛;;黄土高原西部3个降水量梯度近成熟油松人工林碳库特征[J];生态学报;2017年08期

8 吴雯;郑子成;李廷轩;刘涛;;退耕植茶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无机磷组分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10期

9 田舒怡;满秀玲;;大兴安岭北部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16年04期

10 杨杰;项婷婷;姜培坤;吴家森;柯和佳;;绿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积累与分布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维雷;亚热带重要森林类型土壤植硅体碳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2 徐娜;北亚热带毛竹林碳储量与能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3 刘应芳;四川省竹林碳储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王莹莹;腐殖质与茶树根区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0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60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b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