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来源和稳定性分析评价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15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农地退耕过程中土壤和不同级别团聚体碳氮来源的研究进展
1.3.2 土壤和团聚体碳氮矿化的研究进展
1.3.3 团聚体和土壤样品中碳氮来源与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130C和15N的分布特征'> 2.1.1 退耕地土壤和团聚体130C和15N的分布特征
2.1.2 退耕地土壤和团聚体碳氮来源特征
2.1.3 退耕地土壤碳氮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案
2.3.1 试验设计
2.3.2 技术路线
2.3.3 土壤样品采集
2.3.4 样品分析及计算方法
2.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3章 退耕地土壤碳氮来源特征
3.1 农地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13C和δ15N的分布特征'> 3.2 农地退耕后土壤δ13C和δ15N的分布特征
3.3 农地退耕后不同来源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来源特征
13C和δ15N的分布特征'> 4.1 农地退耕后团聚体δ13C和δ15N的分布特征
4.2 农地退耕后团聚体不同来源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退耕地土壤碳氮矿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1 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矿化特征
5.2 退耕地土壤碳氮矿化与碳氮来源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丹;蒋赣;苏秋岚;夏正斌;;牛血清白蛋白初级团聚体分散体在多价反离子作用下的再稳定性和分形结构[J];化工学报;年期
2 尚应妮;胡斐南;赵世伟;霍娜;常闻谦;;不同胶结物质对黄绵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3 邬铃莉;王玉杰;王彬;王云琦;胡波;谭锦;;干湿交替作用对西南地区黄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4 苏慧清;韩晓日;杨劲峰;罗培宇;戴健;杨明超;何蕊;;长期施肥棕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4期
5 梅芝;林秋寒;李雪娇;陈桂花;张娇;王伟鹏;;灵空山油松林下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J];城市地理;2017年16期
6 郑晓萍,卢升高;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葛荣德,刘志宏,陈慧光,张多默,赵天从;工艺条件对氧化锆超细粉未团聚体表面分维的影响[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9 徐真祥,朱宣惠,杨正方;制备工艺对ZrO_2(Y_2O_3)-Al_2O_3超细粉末团聚状态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88年03期
10 姚贤良,于德芬;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題——Ⅲ.不同培育条件下土壤结构的微形态特征[J];土壤学报;198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延慧;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2 李朝霞;降雨过程中红壤表土结构变化与侵蚀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宋国菡;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芳;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对外源污染物(镉、铜和菲)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帅;土壤氨气及温室气体排放和有机碳库对农业管理措施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7 代红翠;有机物料还田对砂质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细菌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8 苑亚茹;不同土地利用与施肥管理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9 范如芹;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10 颜雄;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旱地红壤的肥力质量、有机碳库与团聚体形成机制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区晓琳;植被恢复对中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葛楠楠;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团聚体碳氮来源和稳定性分析评价[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3 王梦露;冻融作用对棕壤团聚体组成及其重金属镉赋存形态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4 邵婧宇;利用CT扫描分析冻融作用对表层黑土和棕壤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5 何璇;地膜覆盖与施肥条件下土壤氮素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唐礼虎;氮肥配施秸秆对水稻土氨基糖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7 苗司晗;2:1型粘土团聚体稳定性及粘土水迁移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D];西南大学;2017年
8 王冬;黄土高原北部雨滴击溅下土壤团聚体分散迁移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9 彭博;长期施肥对塿土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物理保护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谢均强;紫色土坡地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及对侵蚀过程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1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6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