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善达克沙地榆AM真菌资源和生态分布研究
【学位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714.3
【部分图文】:
形成两者共同生活的迹象[12]。植物和真菌的互惠关系表现在真菌需要从植物根取它赖以生活的碳水化合物及其他养分保持其成长发育,同时植物需要真菌的菌助它从土壤中汲取矿质营养及水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能够协助植物成长的有机,因此形成一种互利互助、互通有无的高度统一[13]。早在 1989 年,Harley 将寄物的科属别、真菌与其的共生方式及其菌根出现的内部结构差异作为依据,进行下分类:兰科菌根(Orchid mycorrhizal,OM),水晶兰类菌根(Monotropycorrhizal,MM),浆果鹃类菌根(Arbutoid mycorrhizal,ARM),欧石楠类菌根(Ericycorrhizal , ERM ), 内 外 生 菌 根 ( Ectendomycorrhizas , EMM ), 外 生 菌Ectomycorrhizas,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14]。而丛枝是分布范围最普遍的一种菌根,在加速自然界中各生物之间的物质转换、保护和植物群落,水土保持,改良植物个体养分,可持续发展以及加速农林牧业的生产深刻的经济、社会意义,且于生态系统等影响也很重要[15-19]。AM 真菌作为环境生物,在生态恢复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共生关系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2.1 丛枝菌根真菌的结构
图 3 沙地榆根系 AM 真菌侵染结构Fig.3 AM colonization structures in the roots of Ulmus pumila1.丛枝菌根;2.无隔菌丝(p);3.有隔菌丝(p);4.侵入点(H);5.丛枝(A);6.圆形泡囊(V);7.杆状泡囊(V);8.椭圆形泡囊(V);9.不规则泡囊(V)AM 真菌是否侵染植物根系,必须经过化学药剂的染色处理才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分辨出来。染色后观察,发现三个地区沙地榆根系均存在大量 AM 真菌菌丝及泡囊,并能清楚观察到孢子的存在。且观测到了根上菌丝,存在于根系上并紧贴根系表面,沿着根系方向生长,发育且缠绕交错,大部分均产生分枝,因此发现多个侵入点,丛枝结构的发现为确定 AM 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的必要条件。AM 真菌进入根系表层细胞中其菌丝交互持续发展,最终出现丛枝结构,表明沙地榆根系能形成丛枝菌根,同时丛枝为真菌入侵根系皮层细胞中更深一步绵伸发展的端点,但丛枝存在时间较短,仅在发育完全初期成型,故在本实验中看见的丛枝结构数量并不多。泡囊大部pH
图 5 已知 AM 真菌孢子形态Fig.5 The form of knownAM fungal spores1.方球囊霉 G. Chimonobambusa;2.近明球囊霉 G.. claroideum;3.网状球囊霉 G. Reticulatum;4.地球囊geosporum;5.明球囊霉 G. clarum;6.黑球囊 G. melanosporum;7.草莓状球囊霉 G. fragarioides;8.幼套球etunicatum;9.长孢球囊 G. dolichosporum;10.缩球囊霉 G. constrictum;11.层状球囊霉 G. lamellosum;12.囊霉 G. albidum;13.副冠球囊霉 G. coronatum;14.宽柄球囊霉 G. magnicaule;15.粘质球囊霉 G. viscosum;得拉巴球囊霉 G. hyderabadensis;17.晕环球囊霉 G. halonatum;18.多梗球囊霉 G. multicaule;19.透光球囊diaphanum;20.卷曲球囊霉 G. convolutum;21.摩西球囊霉 G. Mosseae;22.蜜色无梗囊霉 A. mellea;23.细囊霉 A. scrobiculat;24.詹氏无梗囊霉 A. gerdemannii;25.双网无梗囊霉 A. Bireticulata;26.孔窝无梗囊霉 A. f27.凹坑无梗囊霉 A. Excavate;28.皱壁无梗囊霉 A. rugosa;29.膨胀无梗囊霉 A. rugosa;30.光壁无梗囊霉 A.31.大巨孢囊霉 Gi. gigantean;32.极大巨孢囊霉 Gi. gigantean;33.透明盾巨孢囊霉 S. pellucida;34.黑色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江源;郭伟;毕娜;付瑞英;赵文静;赵仁鑫;王立新;;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含盐量湿地土壤中芦苇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年04期
2 王同智;包玉英;;AM真菌对濒危物种四合木及近缘种霸王抗旱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年03期
3 郑舜怡;郭世荣;张钰;宋夏夏;房晨;张杰;孙锦;;丛枝菌根真菌对辣椒光合特性及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4年04期
4 田蜜;陈应龙;李敏;刘润进;;丛枝菌根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5 秦子娴;朱敏;郭涛;;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年02期
6 郝晓红;索培芬;王俊;韩冰;赵萌莉;;丛枝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识别共生的分子机制[J];草地学报;2012年05期
7 山宝琴;姜在民;;沙漠生境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8 蔡柏岩;接伟光;;大豆根围丛枝菌根真菌鉴定[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9 Christie Peter;;Diversity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ssociated with desert ephemerals growing under and beyond the canopies of Tamarisk shrub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年S1期
10 贺忠群;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王怀松;;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及相关生理因素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包玉英;内蒙古草原和荒漠丛枝菌根共生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红丽;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浑善达克沙地榆天然更新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牛海亮;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榆树种群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4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6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