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作为土壤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或被土壤吸附,或随土壤水分的运移进入水体,进而参与更大范围的碳循环。作为土壤重要的“移动性碳库”,其淋溶过程是土壤TOC损失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土壤DOC淋溶特征,对今后准确进行土壤有机碳库的测定及了解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库容及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胶州湾滨海湿地4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湿地土壤为供试土壤,首先进行了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在对土壤TOC、DOC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溶的方式,探究了土壤DOC的淋溶特征,以期揭示不同生态环境下土壤DOC淋失迁移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滨海湿地土壤碳素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基础数据。本次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样地土壤水盐梯度变化较为明显,距海愈近土壤水盐含量愈高。在耐淹植物和潮汐作用双重影响下,大米草湿地土壤水盐含量最高,其次是受潮汐作用强烈影响的光滩湿地,碱蓬和芦苇湿地土壤水盐含量明显偏低。盐分组成基本处于氯化物型,这可能是由于频繁的海水冲刷和严重的海水入侵所致。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含水率越高,土壤容重越小;土壤pH受水文、植被等影响不大。(2)土壤TOC、DOC含量均表现为由海向陆逐渐递减,DOC与TOC含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土壤DOC、TOC对水文、植被、潮汐等不同影响因素响应程度不同,其含量分布规律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DOC较TOC活跃,对植被、水文等外界影响因子较为敏感。土壤TOC及DOC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TOC及DOC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均表现为与土壤含盐量、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不同生态环境下土壤淋出液DOC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表现为土壤淋出液D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大体呈上升趋势。供试土壤淋出液中DOC含量随淋溶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淋溶发生时,各层土壤对淋溶下来的DOC均表现出吸附截留,而后解吸附的现象,且在无外源碳补给的条件下,长时间的淋溶作用,使上层土壤TOC的损失量明显较大。另外,淋溶后土壤TOC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TOC损失量明显减小。是由于土壤DOC在淋溶过程中,各层土壤吸附截留量较大,而上层土壤在本次淋溶试验中一直处于淋失状态。(4)土壤淋出液DOC结构特征差异较大,但总体仍表现为土壤对DOC组分中团聚化程度较小的小分子物质吸附能力较差,淋溶过程中,该组分总会优先淋失,且淋出液DOC的芳环取代基中羰基、羟基、酯类等含量较高。随着淋溶过程的发生,淋出液DOC的团聚化程度和分子量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是由于土壤DOC中越来越多的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发生一定的解吸附,淋失到下层土壤所致。淋出液DOC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较含量更为复杂。分析发现,距海较近的光滩和大米草湿地,淋出液DOC的结构特征较为相似,碱蓬和芦苇湿地土壤淋出液DOC结构特征较为相似。
【关键词】:滨海湿地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土柱试验 淋溶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X14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0
- 1.1 研究背景8-9
- 1.2 湿地土壤DOC研究进展9-16
- 1.2.1 土壤DOC获取方法的研究现状9-11
- 1.2.2 湿地土壤DOC的含量、组分及结构11-15
- 1.2.3 土壤DOC淋溶研究现状15-16
- 1.3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DOC研究进展16-17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7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8
- 1.5.1 研究内容17-18
- 1.5.2 技术路线18
- 1.6 小结18-20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0-28
- 2.1 研究区概况20-23
- 2.1.1 地理位置20
- 2.1.2 气候水文20-21
- 2.1.3 湿地资源21-23
- 2.2 研究方法23-27
- 2.2.1 样品采集23-25
- 2.2.2 试验设计25-26
- 2.2.3 样品分析方法26-27
- 2.2.4 数据处理方法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28-43
- 3.1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理化因子空间分布特征28-37
- 3.1.1 土壤pH空间分布28-29
- 3.1.2 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29-30
- 3.1.3 土壤容重空间分布30-32
- 3.1.4 土壤盐分空间分布32-33
- 3.1.5 土壤TOC空间分布33-35
- 3.1.6 土壤DOC空间分布35-37
- 3.2 胶州湾滨海土壤TOC/DOC与其它土壤因子相关性37-39
- 3.2.1 土壤TOC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37-38
- 3.2.2 土壤DOC与土壤其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38-39
- 3.3 土壤DOC与TOC的关系39-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DOC淋溶特征研究43-58
- 4.1 不同供试土壤DOC淋出量及结构特征43-53
- 4.1.1 不同供试土壤淋出液DOC含量变化43-45
- 4.1.2 不同供试土壤淋出液DOC结构特征45-53
- 4.2 不同供试土壤浸提液和淋溶液DOC结构特征比较53-54
- 4.3 淋溶前后土壤TOC含量变化特点54-55
- 4.4 讨论55-57
- 4.5 小结57-58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研究结论58-59
- 5.2 创新点59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参考文献60-68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祖iJ;利用浸水法求土壤含水率|!捷查图法[J];水文月刊;1959年06期
2 鲍一丹;何勇;方慧;Annia Garcia Pereira;;土壤的光谱特征及氮含量的预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01期
3 朱元骏;王云强;邵明安;;利用土壤表面灰度值反演表层土壤含水率[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2期
4 高建华;张承中;赖志强;王颖钊;刘立忠;;陕西中北部地区农田地表土壤含水率对粉尘释放影响的数值模拟[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J];农业气象;1980年01期
6 彭遗柱,林三益;一种考虑土壤含水率分布的降雨径流概念模型[J];四川水力发电;1990年01期
7 刘强;王军;李艳红;张文天;;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沈发荣,杨大荣,杨埃雄,李朝达,舒畅;温、湿度对德钦蝠蛾繁殖力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1991年03期
9 苏宝林;;土壤电导特性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10 熊凤贞;置换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的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苑;郑莹莹;宋新山;;干湿交替对土壤氮循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磊;龙涛;祝欣;田猛;林玉锁;李群;;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及其有效性评估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4 金泉才邋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李宇;繁星在江淮大地上闪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7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N];科技日报;2009年
8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9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10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张振学 孟令远;我市农作物旱情解除[N];烟台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敏;辽西褐土沟灌侵蚀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莹;精确测量土壤水的体积置换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成剑波;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5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6 李涛;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谦;陕西榆林樟子松林木生长与种子萌发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孙秀路;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田间水氮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廷强;水分在土壤—甘蔗连续体内运移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军;番茄根系层分布与土壤水分变化区域间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张阳;基于无线地下传感器的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占成;基于GPRS的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甘继权;营林用火对纯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8 吴红敏;柑橘园套种生草的气象生态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溢;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曹鼎峰;土壤含水率分布式光纤测量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淋溶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