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红松林皆伐迹地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学位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714.2
【部分图文】:
土层(cm)?土层(cm)??图3-1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图3-2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注:表中大写字母表示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在相同土层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K0.05);下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各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0.75?484.29?mg^kg—1,总体上表现出随森林的进展演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但除水??曲柳黄檗林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高于红松原始林外(p<〇.〇5),其余林地均显著低于红??-12-??
土层(cm)?土层(cm)??图3-1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图3-2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注:表中大写字母表示相同林型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在相同土层不同林型间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K0.05);下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各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0.75?484.29?mg^kg—1,总体上表现出随森林的进展演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规律,但除水??曲柳黄檗林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高于红松原始林外(p<〇.〇5),其余林地均显著低于红??-12-??
3皆伐迹地植被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松原始林(p<〇.〇5)。说明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演替初期降??低,在演替后期逐渐恢复至原始林水平。由图3-1可知,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在土壤表层(0?10?cm),各林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森林进展演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各林分中水曲柳白桦林和水曲柳黄檗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红松原始林〇?<0.05),而毛榛子灌丛与红松原始林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土壤下层(10 ̄20?cm),各林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森林的进展演替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低于红松原始林(p<0.05)。这说明植被自然恢复进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主要在土壤表层,对土壤下层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由此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碳在定量表征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组含量变化较为敏感。??3.2.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由图3-2可知,各林分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0.89 ̄116.02?mg.kg-??\占总有机碳的9.85% ̄27.62%,整体上随森林的进展演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规律。其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亚攀;陈立新;段文标;张雪;徐非;刘晓锐;;红松针阔混交林林隙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时空异质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6期
2 郭彦萃;熊毅;张志;;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林与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3 孙宝伟;杨晓东;张志浩;马文济;Ali ARSHAD;黄海侠;阎恩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归还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9期
4 齐光;王庆礼;王新闯;于大炮;周莉;周旺明;彭舜磊;代力民;;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5 谢涛;王明慧;郑阿宝;徐长柏;王国兵;葛之葳;阮宏华;;苏北沿海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01期
6 廖洪凯;龙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7 尚雯;李玉强;王少昆;冯静;苏娜;;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造林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8 李平;郑阿宝;阮宏华;李莉;沈玉娟;赵琦齐;谢涛;;苏南丘陵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1年04期
9 马少杰;李正才;周本智;格日乐图;孔维健;安艳飞;;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10 黄锦学;黄李梅;林智超;陈光水;;中国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875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7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