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乙酸(IAA)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炭负载菌株的研究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156.2
【部分图文】:
从大田种植大豆初期添加生物炭,到大豆成熟期四个月后,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聚类分析结果看出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添加和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明显是不同的(图3.3a)。同时,在不基于丰度信息的??UUFPcoAs的结果中,前两个主成分因素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37.19%的变量。??添加和不添加生物炭处理的细菌群落结构在第一主成分因素上分开,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在第二主成分因素上分开(图3.3b)。在基于丰度信息WUFPcoAs的结果??中,前两个主成分因素总共解释了?73.54%的变量,表明不同处理下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图3.3c)。??以上结果说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Nielsen?et?al.,?2014;?Dai?et?al.,?2016)。在种植甜玉米的土壌中,与传统施肥??处理相比
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对生物炭的响应是不同的(Daietal.,2016),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在:第一,根际响应的细菌种类和非根际响应的细菌种类不同,??在生物炭处理的根际土壌中£7似户/训c如??和门水平的绝对丰度发生显著增多,而在非根际土??壤中生物炭处理只对门水平的绝对丰度产生了显著变化(图3.4)。??同样,Zhang等(2017)的研究中生物炭的处理下也有几种细菌的丰度在根际土??壌中显著增多(比如:尸纪r/a,?也kc化r/a和??Kerrwraw/cro6/a)。第二,根际土壤中有响应的微生物的种类数目比非根际土壤中??多(图3.4,图3.5,表3.1),表明根际土壤中细菌对生物炭的响应比非根际明显。??某些有响应的细菌常常和养分循环有关,例如,科水平的办的绝??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表3.1),并且5m办是与碳、氮循环有关的??39??
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的pH,与此同时,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也会??发生改变(Taketanietal.,2013)。在本实验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土壤和植??物指标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图3.6)。冗余分析(RDA)前两个环境因子总共解释??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原因的70.48%。其中,含水量指标与RDA1轴夹角最??小,成显著正相关,RDA1解释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原因的49.93%。根生物??量、有效钾和可溶性有机碳与RDA2轴的夹角较小,呈显著正相关,RDA2解释??了总的变化率的20.55%?(图3.6a)。典型相关分析(VPA)用来计算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量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解释量(图3.6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荫芬;蓝李桥;张孝吉;刘伊犁;;快中子辐照抗菌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2 濮元洪;;L—赖氨酸产生菌13—24的选育[J];发酵科技通讯;1985年Z1期
3 徐生林,常淑玲,龙通斌;抗生素83-388产生菌的鉴定[J];抗生素;1986年02期
4 普为民,陶元器,丁骅孙;核酸P_1酶产生菌选育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5 徐海,钱卫,徐慧;肌苷产生菌中降低核苷水解酶的研究[J];生物技术;1996年05期
6 张清文,张素琴,刘海洲;多糖产生菌T与β-胡萝卜素产生菌C_(1-B)的融合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2期
7 吴振倡;快中子辐射在抗生素产生菌育种上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1981年04期
8 唐福生,张培灵,张荫芬;快中子辐射处理卡那霉素产生菌[J];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04期
9 马向东,马立新,薛征峰,周俊初;一种鉴定α-淀粉酶活性及其产生菌的新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岳晓婧;戴玲;沈业寿;;右旋糖酐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分类鉴定[J];生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树;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筛选、育种及发酵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2 谢宝恩;巴西固氮螺菌与吲哚乙酸(IAA)合成有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春燕;冠菌素产生菌筛选及工程菌构建[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瑞;吲哚乙酸(IAA)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炭负载菌株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刘丽;烯丙基羟化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生物转化制备1α-羟基维生素D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承钰;黄霉菌素产生菌的诱变选育与发酵工艺的调控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4 戴剑漉;埃莎霉素产生菌的分子育种及其分类的初步鉴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林亚蒙;铝胁迫诱导的小麦苹果酸分泌信号转导通路中IAA及MAPKs响应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郭冠男;牡丹内源酚类物质与IAA反应产物生物活性初探[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秦艳飞;那西肽产生菌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1年
8 王明;多拉菌素产生菌S.avermitilis NEAU 1069产物的分离及表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卢彦梅;γ-氨基丁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宁倩;IAA对水稻苗期生理特性和N、P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92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9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