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生产力及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5 13:43
自20世纪末开始,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同时植物地下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地下根系部分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宁南山区云雾山封育保护区进行野外试验,选取5个不同恢复年限样地的典型植物群落,利用内生长法进行根系生产力试验,并选取该地区3种典型植物长芒草、铁杆蒿、百里香细根,采用分解袋法进行根系分解试验,研究植被恢复过程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地下生产力特征和根系分解特征,以及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以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贡献,以期为植物与土壤间的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群落组成、根系生物量随封育年限变化明显。封育1年是以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5年是以百里香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10年是以长芒草、厚穗冰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25年是以铁杆蒿、长芒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封育30年是以长芒草、大针茅为主要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之后植物群落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在不同封...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技术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1.3.2 根系分解以及养分释放的研究
1.3.3 根系生产力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1.3.4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1.3.5 黄土高原根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恢复年限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生产力
2.2.2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
2.2.3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2.2.4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方法
2.3.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恢复年限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生产力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根系生物量及碳氮含量
3.1.2 地下碳分配特征
3.1.3 不同封育年限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特征
3.2 讨论
3.2.1 根系生物量及碳氮变化特征
3.2.2 地下碳分配的影响因素
3.2.3 不同封育年限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根系初始化学性质
4.1.2 根系分解速率
4.1.3 主要元素的动态变化
4.2 讨论
4.2.1 根系分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2.2 根系分解的元素释放规律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1.2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5.1.3 根系分解对土壤磷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2.2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氮影响
5.2.3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磷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根系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6.1.2 根系分解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6.1.3 根系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
6.1.4 根系分解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6.1.5 根系分解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6.2 讨论
6.2.1 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6.2.2 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杨轩,李娅芸,安韶山,曾全超. 生态学报. 2019(08)
[2]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 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4)
[3]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 任寅榜,吕茂奎,江军,谢锦升. 生态学报. 2018(07)
[4]一种测定荒漠草原根系生物量的内生长土芯法[J]. 王占义,金净,王成杰,侯佳,徐文艺. 土壤. 2017(02)
[5]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与水塔功能的关系[J]. 范月君,侯向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特征[J]. 唐仕姗,杨万勤,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0)
[7]黄土高原植被演替对土壤碳库及δ13C的影响[J]. 万昊,刘卫国,魏杰. 生态学杂志. 2015(01)
[8]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分解速率及影响因素[J]. 李学斌,陈林,吴秀玲,宋乃平,李昕. 生态学报. 2015(12)
[9]高寒草甸植被细根生产和周转的比较研究[J]. 吴伊波,车荣晓,马双,邓永翠,朱敏健,崔骁勇. 生态学报. 2014(13)
[10]内蒙古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季节动态及其碳库潜力[J]. 柴曦,梁存柱,梁茂伟,韩伟华,李智勇,苗百岭,王炜,王立新. 生态学报. 2014(19)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程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土丘陵区根际微生物对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响应[D]. 张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3]乔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及其与化学成分关系[D]. 吕春娟.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洞庭湖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与外源氮转化的关系[D]. 彭佩钦.湖南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李娅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宁南山区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碳形态的影响[D]. 张向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899542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依据
1.2.1 理论依据
1.2.2 技术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1.3.2 根系分解以及养分释放的研究
1.3.3 根系生产力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1.3.4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
1.3.5 黄土高原根系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恢复年限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生产力
2.2.2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
2.2.3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2.2.4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技术路线
2.3.2 研究方法
2.3.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恢复年限植物群落根系生物量及生产力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根系生物量及碳氮含量
3.1.2 地下碳分配特征
3.1.3 不同封育年限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特征
3.2 讨论
3.2.1 根系生物量及碳氮变化特征
3.2.2 地下碳分配的影响因素
3.2.3 不同封育年限植物群落地下初级生产力影响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根系初始化学性质
4.1.2 根系分解速率
4.1.3 主要元素的动态变化
4.2 讨论
4.2.1 根系分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2.2 根系分解的元素释放规律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1.2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5.1.3 根系分解对土壤磷的影响
5.2 讨论
5.2.1 根系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5.2.2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氮影响
5.2.3 根系分解对土壤全磷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植被恢复中三种典型植物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根系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6.1.2 根系分解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
6.1.3 根系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
6.1.4 根系分解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6.1.5 根系分解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6.2 讨论
6.2.1 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6.2.2 根系分解对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杨轩,李娅芸,安韶山,曾全超. 生态学报. 2019(08)
[2]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 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 环境科学研究. 2019(04)
[3]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J]. 任寅榜,吕茂奎,江军,谢锦升. 生态学报. 2018(07)
[4]一种测定荒漠草原根系生物量的内生长土芯法[J]. 王占义,金净,王成杰,侯佳,徐文艺. 土壤. 2017(02)
[5]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与水塔功能的关系[J]. 范月君,侯向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6]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特征[J]. 唐仕姗,杨万勤,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应用生态学报. 2015(10)
[7]黄土高原植被演替对土壤碳库及δ13C的影响[J]. 万昊,刘卫国,魏杰. 生态学杂志. 2015(01)
[8]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分解速率及影响因素[J]. 李学斌,陈林,吴秀玲,宋乃平,李昕. 生态学报. 2015(12)
[9]高寒草甸植被细根生产和周转的比较研究[J]. 吴伊波,车荣晓,马双,邓永翠,朱敏健,崔骁勇. 生态学报. 2014(13)
[10]内蒙古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季节动态及其碳库潜力[J]. 柴曦,梁存柱,梁茂伟,韩伟华,李智勇,苗百岭,王炜,王立新. 生态学报. 2014(19)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程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土丘陵区根际微生物对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响应[D]. 张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3]乔木根系抗拉力学特性及其与化学成分关系[D]. 吕春娟.北京林业大学 2013
[4]洞庭湖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与外源氮转化的关系[D]. 彭佩钦.湖南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系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李娅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宁南山区枯落物分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有机碳形态的影响[D]. 张向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899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89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