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7 10:11
  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的重要途径,也是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然而秸秆还田下C/N过高,微生物与作物争氮,造成减产。因而研究秸秆还田下的氮肥管理对于调节土壤C/N,改善土壤氮素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水稻和河南玉米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分别在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还田下设置不同氮肥基追比(水稻季分别为4:6,6:4,8:2,玉米季分别为1:1,1:1.5,1:2),研究了其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秸秆还田各氮肥基追比下水稻产量以6:4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20.08%,氮肥利用率提高8.23个百分点;玉米产量以1:1处理最高,较单施化肥处理增产9.98%,氮肥利用率提高5.75个百分点。2.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与单施化肥处理比较,定位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各氮肥基追比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调节了土壤pH值,土壤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其中水稻和玉米试验中分别以氮肥基追比6:4和...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晚稻产量,字母表示,不同施肥处理,氮肥


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学 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学特响还田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2016 三年晚稻平均产量如图 3.1 所示。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间量结果由高到低为:RSN2>RSN1>SRN3>RN>RCK。施氮处理中,相RSN1、RSN2 和 RSN3 处理分别增产 17.3 %、21.9 %和 13.9 %,表明秆能够显著提高晚稻产量。相比于 RSN1 和 RSN3 处理,RSN2 处理分别说明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 6:4 能够显著提高晚稻产量。

晚稻,不同施肥处理,氮肥,土壤理化性质


图 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晚稻及氮肥利用率Fig. 3.2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late rice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性(P<0.05)e letters above ba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P<0.05)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稻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如表 3.1 所示,在五年的连续施肥的影响下,肥管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晚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趋在晚稻的分蘖期和收获期,土壤 pH 值均以 RCK 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秆还田下土壤 pH 值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而不同氮肥管理处理之间,RSN最高,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相比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显著的提高含量,以 RSN2 处理最高,而氮肥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相比于SN2 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分蘖期和收获期分别增加了 8.6 %和 4.3 氮肥管理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晚稻的分蘖期和收获期,与单施化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 26.0 %-43.9 %、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ffects of tillage managements and maize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microbiome using 16S rDNA sequencing[J]. Xinyao Xia,Piaopiao Zhang,Linlin He,Xingxing Gao,Weijun Li,Yuanyuan Zhou,Zongxin Li,Hui Li,Long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19(06)
[2]放线菌资源及其活性物质研究概述[J]. 杨勇,李昆太.  生物灾害科学. 2019(01)
[3]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J]. 张红,曹莹菲,徐温新,吕家珑.  土壤学报. 2019(06)
[4]玉米秸秆颗粒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张莉,李玉义,逄焕成,王婧,丛萍,张珺穜,郭建军.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2)
[5]混菌发酵对产纤维素酶的影响及菌剂在大豆秸秆降解中的应用[J]. 孙冬梅,文安宇,李响,林志伟,肖翠红,朱栗伟.  大豆科学. 2019(01)
[6]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J]. 董林林,王海侯,陆长婴,金梅娟,朱兴连,沈园,沈明星.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7]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晚稻产量和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 姚如男,陶卫,李成业,周琦,邓有能,唐利忠,王霈,雷干农.  中国稻米. 2019(01)
[8]氮添加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刘桂要,陈莉莉,袁志友.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1)
[9]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J]. 徐莹莹,王俊河,刘玉涛,高盼,王宇先,杨慧莹,于侃超,葛选良,迟莉,樊景胜.  玉米科学. 2018(05)
[1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碳氮含量与玉米生长的影响[J]. 侯贤清,李荣,吴鹏年,李培富,王西娜.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9)

博士论文
[1]再生水灌溉对氮素生物有效性影响的微生物机制[D]. 郭魏.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2]采煤塌陷地泥浆泵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研究[D]. 李媛媛.中国矿业大学 2015
[3]秸秆还田方式与施肥对水稻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刘骁蒨.四川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秸秆制化工醇技术研究[D]. 李连国.吉林大学 2018
[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李春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7
[3]秸秆还田及氮肥运筹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氮素利用的调控[D]. 韩明明.山东农业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03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03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f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