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模拟及高效截流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模拟及高效截流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昆明市政府已完成的滇池环湖干渠(管)截污治污工程是为了截流未能收集到排水系统中的污染负荷进而达到治理滇池富营养化的目的。由于现阶段面源污水水质水量在汇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明,难以将污水有效收集到环湖截污干渠中并输送至污水厂处理。因此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过程的水质水量特征进行研究,探寻农业面源污染的截流方法,在保证农业面源污水截流30%的要求下尽可能截流污染负荷量,为发挥干渠截污工程最大功效提供支持。本论文针对滇池流域环湖截污干渠工程存在的问题,选择了流域内典型的农业种植类型区域——蔬菜大棚和花卉大棚种植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实地监测、模型模拟探讨农业降雨径流污水的高效截流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⑴花卉大棚和蔬菜大棚区域径流量和污染物指标大体都是随着降雨历时先增加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的一个趋势。除了花卉大棚的TP浓度变化规律与径流量一致以为,其余污染物指标的变化趋势曲线的峰值都在径流量峰值前达到。⑵基于SWMM模型,依据农业污水截流30%的要求,以峰值时间和起始时间这两种截流方式分别对两种典型种植区的农业污水进行截流。花卉大棚在P为0.5、1、2、5时,峰值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分别为65min~90min、55min~80min、50min~75min、45~70min,起始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分别为0~77min、0~70min、0~68min、0~67min;蔬菜大棚在P为0.5、1、2、5时,峰值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分别为65min~85min、55min~80min、50min~80min、45min~80min,起始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分别为0~80min、0~75min、0~75min、0~70min。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两种截流方法的各污染物截流率基本都显著增加。在同一降雨强度情况下,花卉大棚以峰值时间为截流方法截流的污染负荷绝大多数比以起始时间为控制指标截流的污染负荷大;蔬菜大棚以峰值时间为截流方法截流的污染负荷绝大多数比以起始时间为控制指标截流的污染负荷小。⑷根据模型得到的理论截流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花卉大棚汇水区以峰值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取为45min~90min,以起始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取为0~80min;蔬菜大棚汇水区以峰值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取为45min~85min,以起始时间截流方法的截流时间取为0~80min。⑸本文提出一种截流设施来实现高效截流—基于电动闸阀装置的高效截流设施。实际工程中电动闸阀装置和其他高效收集截流设施配合使用来实现环湖截污干渠工程的功能。
【关键词】:农业面源 滇池流域 大棚种植区 SWMM模型 高效截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1.1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9-10
- 1.1.2 国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10
- 1.1.3 滇池流域环湖农业面源污染现状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研究进展11-13
- 1.3 本文研究思路介绍13-15
- 1.3.1 课题的提出13
- 1.3.2 研究内容13-14
- 1.3.3 研究路线14-15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15-21
- 2.1 滇池流域概况15
- 2.2 研究区域概况15-16
- 2.3 采样点位及监测方法16-19
- 2.3.1 采样点位的选择16-18
- 2.3.2 样品收集及监测18-19
- 2.4 模型的选择19-21
- 3 农业大棚产汇流及污染物流失特征21-35
- 3.1 农业大棚产汇流特征21-24
- 3.2 花卉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24-29
- 3.2.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24-26
- 3.2.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26-27
- 3.2.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27-29
- 3.3 蔬菜大棚污染物流失特征29-33
- 3.3.1 悬浮泥沙及化学需氧量浓度变化特征29-30
- 3.3.2 次降雨氮素流失特征30-32
- 3.3.3 次降雨磷素流失特征32-33
- 3.4 本章小结33-35
- 4 研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模型建立及模拟应用35-71
- 4.1 SWMM模型简介35-36
- 4.2 研究区域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模型的建立36-42
- 4.2.1 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处理36-37
- 4.2.2 子汇水区划分37
- 4.2.3 汇水沟渠概化37-38
- 4.2.4 水文与水力参数设置38
- 4.2.5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38-42
- 4.3 基于SWMM模型的农业面源污染截流研究42-69
- 4.3.1 设计降雨43-44
- 4.3.2 花卉大棚水量水质动态模拟及截流研究44-56
- 4.3.3 蔬菜大棚水量水质动态模拟及截流研究56-69
- 4.4 本章小结69-71
- 5 模型结论应用及高效截流策略71-79
- 5.1 模型结论应用71-76
- 5.1.1 模型结论应用于花卉大棚汇水区71-73
- 5.1.2 模型结论应用于蔬菜大棚汇水区73-76
- 5.2 高效截流方法实现—基于电动闸阀装置的高效截流设施76-78
- 5.3 本章小结78-79
- 6 结论与展望79-81
- 6.1 结论79-80
- 6.2 问题与展望80-81
- 致谢81-83
- 参考文献83-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玲,王丽萍,罗阳;河北省面源污染分析[J];海河水利;2004年04期
2 吴迪;何俊仕;;鞍山市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3 邱钰棋;付永胜;朱杰;华迪;房景燕;;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对策措施[J];新疆环境保护;2006年04期
4 张亚丽;;青海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青海科技;2007年02期
5 杨艳霞;曾红娟;张亚玲;;流域面源污染危害及治理与管理对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06期
6 王洪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2008年06期
7 崔海英;;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1期
8 刘陶茂;王克勤;;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进展[J];硅谷;2008年11期
9 文正华;徐国祥;;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8期
10 张小青;;海安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晨;;东平湖湖区农业面源污染及驱动因素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叶华香;李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杜传德;孙维山;孙航;谢峰;姜宝义;;哈尔滨市农业面源污染初步调查及防治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兆良;;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5 温荣夫;胡明;;徐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防治措施与效果[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6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傅强;杨仁斌;李蓓;佘佳荣;王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及控制措施[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兆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原因和控制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张宏艳;;新农村建设中面源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靳秀英;宋文波;;利用“加减乘除”措施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家印;高度重视协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贵州日报;2006年
2 方家印;高度重视协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贵州政协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方家印;贵州将全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N];人民政协报;2006年
4 记者 罗昆娅;市农业局:年内完成控制面源污染任务[N];昆明日报;2007年
5 孟秀华;主要农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项目启动[N];农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田婉莹;专家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献策[N];海南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马洪香;农业面源污染亟待治理[N];联合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唐蓓茗;“面源污染”不治,难有清水潺潺[N];解放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刘毅 余建斌;防治面源污染,难在哪儿[N];人民日报;2013年
10 吕晟君;兰州整治生活低空面源污染[N];西部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肖新成;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春哲;饮马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污染物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4 徐建锋;农业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对氮磷盈亏平衡的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5 周早弘;农业面源污染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杨志敏;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冯孝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D];西南大学;2005年
8 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庄艳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复杂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模拟[D];武汉大学;2013年
10 胡永定;徐州沛沿河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雅娟;农业面源污染成因与治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2 王莉;秦岭北麓俞家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种植业污染途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林雪原;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梁增芳;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陈冲;福建省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丽婧;贵州典型饮用水源地农药面源污染迁移与水质响应模型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7 郭天舒;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赵柳惠;浙江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经济驱动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9 马静;淮河流域面源污染特征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0 包信;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及负荷核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模拟及高效截流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