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典型黑土区有机物料提升土壤碳氮固持的协同效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01 04:45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土壤碳氮贮存的主要措施,但东北黑土区秸秆还田提升土壤碳氮的效果和持续时间不显著。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中,推行旋耕、深松、深翻并配合秸秆粉碎还田或有机肥施用,以构建深厚耕作层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碎混还田或配施有机肥的土壤碳氮固持效果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的研究结果,并结合13C、15N同位素双标记技术,定量分析了长期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以及外源有机物料添加方式对土壤碳氮固持的影响,以此阐明土层置换、秸秆添加及秸秆配施有机肥下土壤原有碳氮变化及秸秆碳氮在土壤中的分配,明确土层置换和秸秆、有机肥添加对土壤碳氮周转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利用东北典型黑土区三个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分别进行了18年、21年和33年),从区域和时间尺度,定量研究了秸秆还田的土壤固碳效果。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4.0%(海伦)和5.7%(黑河),但公主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有机质含量土壤,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固碳速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17年(黑河)、11年(...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典型黑土区有机物料提升土壤碳氮固持的协同效应机制


图1.1研宄技术路线图??

秸秆还田,布图,公主岭,海伦


质地为粘壤土(黑河)、重壤土(海伦)和壤质粘土(公主岭),粘??粒含量分别为33.4°/。、34.5%和31.1%。试验地土壤为黑土,初始土??壤有机碳含量13.5-31.3?gkg-1、全氮含量1.24-2.23?gkg-1、土壤pH??6.1-7.6。??黑河、海伦和公主岭开垦年限约为60年、110年和150年,开??垦初始年份分别为1919年、1880年和1840年。无霜期105-140??天,一年一熟制,小麦/大豆(黑河)、小麦/玉米/大豆(海伦)和玉??米连作(公主岭)。小麦4月播种,8月收获。大豆5月初播种,9??月下旬收获。玉米5月初播种,10月初收获。土壤样品基本理化性??状见表2.1。??

试验点,秸秆还田,布图


图2.2试验点碳投入与开垦年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J].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沈阿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03)
[2]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解特征及驱动因子[J]. 马想,徐明岗,赵惠丽,段英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19(09)
[3]玉米秸秆混合还田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陈旭,郝翔翔,严君,尤梦阳.  土壤与作物. 2018(02)
[4]不同肥力棕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对外源玉米残体氮的响应[J]. 徐英德,丁雪丽,李双异,孙良杰,高晓丹,谢柠桧,金鑫鑫,白树彬,孙海岩,汪景宽.  生态学报. 2017(20)
[5]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施用对黑土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 李传宝,王宏燕,赵伟,许毛毛,袁佳慧,李晓庆.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5)
[6]秸秆深埋还田开沟灭茬机设计与试验[J]. 王瑞丽,杨鹏,Rabiu Falalu Jahun,窦森.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5)
[7]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J]. 董珊珊,窦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8]施入不同土层的秸秆腐殖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邹文秀,韩晓增,陆欣春,郝翔翔,尤孟阳,张一鹤.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9]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土壤供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邹文秀,陆欣春,韩晓增,王凤仙.  土壤与作物. 2016(03)
[10]26年来东北黑土区土壤养分演变特征[J]. 康日峰,任意,吴会军,张淑香.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1)

博士论文
[1]玉米秸秆碳在东北旱田土壤中的转化与固定[D]. 裴久渤.沈阳农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50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50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6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