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嗪酮降解菌株的筛
发布时间:2021-01-08 02:18
噻嗪酮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能够通过抑制几丁质的合成干扰昆虫的新陈代谢,主要用于对飞虱、粉虱、叶婵及介壳虫等同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由于噻嗪酮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储藏,和在农作物上的重复喷洒,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如何治理环境中的噻嗪酮残留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可通过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治理环境中的噻嗪酮污染,生物降解是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高效降解菌能够将噻嗪酮作为碳氮源将其代谢成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有关噻嗪酮降解菌的报道只有五株,有关其降解途径的报道也少之又少。本研究从常年生产噻嗪酮农药的工厂排污口处采取水样与土样,于100 m L无机盐培养基中,并添加噻嗪酮作为碳源,在30°C、160 rpm min-1摇床条件下经富集驯化和分离纯化,成功筛选到多个高效降解菌。对具有噻嗪酮降解能力的菌株做了降解能力的验证,选择一株降解能力较好的菌株展开研究,将其命名为RX-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RX-3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最适生长酸碱度值为7.0,且对金属离子...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噻嗪酮的分子结构式
3图 1-2 植物中噻嗪酮可能的代谢途径Fig. 1-2 The possible metabolic pathways of buprofezin in plants
图 1-3 动物体内噻嗪酮可能的代谢途径Fig. 1-3 The possible metabolic pathways of buprofezin in animals1.4.3 噻嗪酮在有机溶剂和土壤中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施用对韭菜和小青菜吸收富集二嗪磷的影响[J]. 田家良,余向阳,沈燕,王冬兰,刘贤金.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5)
[2]农药污染微生物降解研究及应用进展[J]. 崔中利,崔利霞,黄彦,闫新,何健,李顺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3]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张国锦,薛林贵,张宝芹.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9(05)
[4]农药水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J]. 肖曲,郝冬亮,刘毅华,金伟,毕金程.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5]噻嗪酮对黑斑蛙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的影响及血细胞DNA损伤效应[J]. 王坤英,赵俊伟,李宁宁,郭鹏超,袁红旭,周大磊,赵艳红,李卫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6]气相色谱法检测茶叶中噻嗪酮(优乐得)和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J]. 于萍萍,谢涛,唐文,张进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7]3株细菌对土壤中芘和苯并芘的降解及其动力学[J]. 苏丹,李培军,王鑫,许华夏. 环境科学. 2007(04)
[8]碱性纤维素酶革兰氏阴性菌株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 刘森林,邢苗,刘刚,余少文. 微生物学通报. 2005(04)
[9]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 宋玉芳,宋雪英,张薇,周启星,孙铁珩. 环境科学. 2004(02)
[10]异丙威、噻嗪酮及其复配对稻褐飞虱若虫的毒力测定[J]. 柏连阳,蒋杰贤,蒋祝瑞,周小毛,唐清鲜,傅爱斌. 农药. 2000(03)
博士论文
[1]多芳环化合物降解菌的筛选、特性及降解途径研究[D]. 蔡志强.浙江大学 2012
[2]丁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其生物修复效应[D]. 郑金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甲胺磷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菌株MAP-1的应用研究[D]. 王莉.南京农业大学 2010
[4]百菌清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水解脱氯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的催化机制研究[D]. 王光利.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氯氰菊酯降解菌株CDT3、PBM11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协同代谢研究[D]. 许育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苯胺类除草剂二甲戊灵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代谢的研究[D]. 岳纹龙.苏州大学 2016
[2]低氧条件下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 陈明华.东华大学 2014
[3]噻嗪酮降解菌株YL-1的分离鉴定、代谢途径及应用研究[D]. 李超.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噻嗪酮的水解和光化学降解研究[D]. 丁金杰.河南师范大学 2012
[5]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D]. 史延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6]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柑桔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D]. 徐凤仙.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百除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分析及其对两种生物的毒性研究[D]. 黄帆.湖南农业大学 2007
[8]阿特拉津降解菌AG1、ADG1和SA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 代先祝.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63711
【文章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噻嗪酮的分子结构式
3图 1-2 植物中噻嗪酮可能的代谢途径Fig. 1-2 The possible metabolic pathways of buprofezin in plants
图 1-3 动物体内噻嗪酮可能的代谢途径Fig. 1-3 The possible metabolic pathways of buprofezin in animals1.4.3 噻嗪酮在有机溶剂和土壤中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炭施用对韭菜和小青菜吸收富集二嗪磷的影响[J]. 田家良,余向阳,沈燕,王冬兰,刘贤金. 江苏农业学报. 2013(05)
[2]农药污染微生物降解研究及应用进展[J]. 崔中利,崔利霞,黄彦,闫新,何健,李顺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05)
[3]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张国锦,薛林贵,张宝芹.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9(05)
[4]农药水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J]. 肖曲,郝冬亮,刘毅华,金伟,毕金程.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5]噻嗪酮对黑斑蛙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的影响及血细胞DNA损伤效应[J]. 王坤英,赵俊伟,李宁宁,郭鹏超,袁红旭,周大磊,赵艳红,李卫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6]气相色谱法检测茶叶中噻嗪酮(优乐得)和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J]. 于萍萍,谢涛,唐文,张进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07(03)
[7]3株细菌对土壤中芘和苯并芘的降解及其动力学[J]. 苏丹,李培军,王鑫,许华夏. 环境科学. 2007(04)
[8]碱性纤维素酶革兰氏阴性菌株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J]. 刘森林,邢苗,刘刚,余少文. 微生物学通报. 2005(04)
[9]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 宋玉芳,宋雪英,张薇,周启星,孙铁珩. 环境科学. 2004(02)
[10]异丙威、噻嗪酮及其复配对稻褐飞虱若虫的毒力测定[J]. 柏连阳,蒋杰贤,蒋祝瑞,周小毛,唐清鲜,傅爱斌. 农药. 2000(03)
博士论文
[1]多芳环化合物降解菌的筛选、特性及降解途径研究[D]. 蔡志强.浙江大学 2012
[2]丁草胺降解菌株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其生物修复效应[D]. 郑金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甲胺磷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菌株MAP-1的应用研究[D]. 王莉.南京农业大学 2010
[4]百菌清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水解脱氯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的催化机制研究[D]. 王光利.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氯氰菊酯降解菌株CDT3、PBM11的分离、降解特性及协同代谢研究[D]. 许育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苯胺类除草剂二甲戊灵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代谢的研究[D]. 岳纹龙.苏州大学 2016
[2]低氧条件下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 陈明华.东华大学 2014
[3]噻嗪酮降解菌株YL-1的分离鉴定、代谢途径及应用研究[D]. 李超.南京农业大学 2012
[4]噻嗪酮的水解和光化学降解研究[D]. 丁金杰.河南师范大学 2012
[5]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D]. 史延华.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6]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柑桔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D]. 徐凤仙.福建农林大学 2010
[7]百除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分析及其对两种生物的毒性研究[D]. 黄帆.湖南农业大学 2007
[8]阿特拉津降解菌AG1、ADG1和SA1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 代先祝.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63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6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