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和主要养分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15:41
自80年代以来,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持续开展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对改善该流域生态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然而却缺乏对这独特区域造林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探索青藏高原人工造林的土壤固碳及养分变化对于正确评估西藏造林活动的生态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填补西藏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影响研究的空白,为西藏合理进行人工造林、促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两江四河”流域的造林作业区及其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人工林和对照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西藏524个造林作业区、54对林分及对照地,获取近千份土壤样品,对造林作业区、人工林和对照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环境等相关因子进行了系统地测定和研究,旨在掌握西藏造林作业区(待造林地块)土壤养分及肥力特征,研究西藏重点区域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西藏造林作业区的土壤养分和肥力特征西藏造林地作业区土壤养分和综合肥力(Ps)水平总体偏低,土壤磷、钾、有机质等养分普遍缺乏,土壤各属性养...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土壤碳库
1.2.2 人工林土壤碳库及固碳研究
1.2.3 影响造林后土壤固碳变化的因素
1.2.4 造林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方法
1.2.5 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
1.2.6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2.1.1 “两江四河”流域概况
2.1.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
2.2.2 样地基本情况
2.2.3 内业数据处理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含量和肥力特征
3.1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的特征
3.1.1 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现状及特征
3.1.2 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
3.1.3 地市间土壤养分差异性
3.1.4 土壤养分等级的空间分布
3.2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3.2.1 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3.2.2 地市间土壤各属性肥力差异性
3.2.3 地市间土壤综合养分肥力差异性
3.2.4 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
3.3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
3.3.1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状况
3.3.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与人工林对照地养分比较
3.4 讨论
3.4.1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特征的讨论
3.4.2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肥力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林和对照地SOC、主要土壤养分的比较
4.1 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4.1.1 人工林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
4.1.2 对照地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
4.1.3 人工林和对照地SOC、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4.2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比较
4.2.1 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分布特征
4.2.2 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分布特征
4.2.3 人工林及其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比较
4.3 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4.3.1 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数分布特征
4.3.2 对照地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数分布特征
4.3.3 人工林和对照地养分肥力状况的比较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林前后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土层间变化
5.1 造林后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pH的变化
5.1.1 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变化
5.1.2 不同土层pH和土壤粒径组成的变化
5.2 造林后不同土层SOC、主要土壤养分的变化
5.2.1 不同土层SOC、TN、TP、TK的变化
5.2.2 不同土层AN、AP、AK的变化
5.3 造林后不同土层SOC、主要土壤养分的相对变化率
5.3.1 不同土层SOC、TN、TP、TK的相对变化率
5.3.2 不同土层AN、AP、AK的相对变化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造林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储量变化
6.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储量特征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后SOC和土壤主要养分储量变化的检验
6.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后其他土壤性质的变化
6.2 不同造林年限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及变化
6.2.1 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林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
6.2.2 不同造林年限后SOC和土壤主要养分储量变化的检验
6.2.3 不同造林年限后土壤其他性质的变化
6.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造林年限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及变化
6.3.1 草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2 荒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3 耕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土壤养分储量变化量随年限的变化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造林后SOC和主要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
7.1 林分状况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1.1 林分状况与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储量变化的相关性
7.1.2 林分状况与土壤SOC、养分储量累积速率和相对变化率的相关性
7.1.3 不同林分因子对SOC和主要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2 环境因子化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2.1 环境因子与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储量变化的相关性
7.2.2 环境因子与造林后土壤养分储量累积速率和相对变化率的相关性
7.2.3 不同土壤外部环境因子对土壤SOC、N、P、K储量变化的影响
7.3 土壤初始条件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4 各类因子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综合影响
7.5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土壤养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5.1 现土壤养分条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5.2 初始土壤养分条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和肥力特征
8.1.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对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
8.2 讨论
8.3 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冗余分析的高寒草原土壤与草地退化关系[J]. 魏卫东,刘育红,马辉,李积兰. 草业科学. 2018(03)
[2]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朱婉芮,汪其同,刘梦玲,高明宇,董玉峰,王华田,王延平. 生态学报. 2018(01)
[3]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是制约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J]. 杨承栋. 林业科学. 2016(12)
[4]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long different altitudinal level in the Sygera Mountains, Tibetan Plateau[J]. MA He-ping,YANG Xiao-lin,GUO Qi-qiang,ZHANG Xin-jun,ZHOU Chen-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03)
[5]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J]. 柴华,何念鹏. 生态学报. 2016(13)
[6]氮添加对沿海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 周丹燕,卜丹蓉,葛之葳,严靖,肖晗冉,阮宏华,曹国华. 生态学杂志. 2015(09)
[7]黄土高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研究[J]. 余旋,刘旭,刘金良,张顺祥,于泽群,赵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5)
[8]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J]. 温淑红,潘占兵,许浩.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4)
[9]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李红林,贡璐,朱美玲,刘曾媛,解丽娜,洪毅. 土壤学报. 2015(06)
[10]辽东山区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J]. 牛小云,孙晓梅,陈东升,张守攻.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李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4854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土壤碳库
1.2.2 人工林土壤碳库及固碳研究
1.2.3 影响造林后土壤固碳变化的因素
1.2.4 造林对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方法
1.2.5 人工林土壤养分研究
1.2.6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2.1.1 “两江四河”流域概况
2.1.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
2.2.2 样地基本情况
2.2.3 内业数据处理
2.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含量和肥力特征
3.1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的特征
3.1.1 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现状及特征
3.1.2 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
3.1.3 地市间土壤养分差异性
3.1.4 土壤养分等级的空间分布
3.2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3.2.1 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3.2.2 地市间土壤各属性肥力差异性
3.2.3 地市间土壤综合养分肥力差异性
3.2.4 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
3.3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
3.3.1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状况
3.3.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与人工林对照地养分比较
3.4 讨论
3.4.1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有机碳、土壤养分特征的讨论
3.4.2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肥力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林和对照地SOC、主要土壤养分的比较
4.1 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4.1.1 人工林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
4.1.2 对照地SOC与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
4.1.3 人工林和对照地SOC、主要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4.2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比较
4.2.1 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分布特征
4.2.2 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分布特征
4.2.3 人工林及其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的比较
4.3 土壤养分的肥力评价
4.3.1 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数分布特征
4.3.2 对照地土壤养分的肥力指数分布特征
4.3.3 人工林和对照地养分肥力状况的比较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林前后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土层间变化
5.1 造林后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pH的变化
5.1.1 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变化
5.1.2 不同土层pH和土壤粒径组成的变化
5.2 造林后不同土层SOC、主要土壤养分的变化
5.2.1 不同土层SOC、TN、TP、TK的变化
5.2.2 不同土层AN、AP、AK的变化
5.3 造林后不同土层SOC、主要土壤养分的相对变化率
5.3.1 不同土层SOC、TN、TP、TK的相对变化率
5.3.2 不同土层AN、AP、AK的相对变化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造林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储量变化
6.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和土壤主要养分的储量特征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后SOC和土壤主要养分储量变化的检验
6.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后其他土壤性质的变化
6.2 不同造林年限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及变化
6.2.1 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林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
6.2.2 不同造林年限后SOC和土壤主要养分储量变化的检验
6.2.3 不同造林年限后土壤其他性质的变化
6.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造林年限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特征及变化
6.3.1 草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2 荒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3 耕地造林不同年限下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
6.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土壤养分储量变化量随年限的变化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造林后SOC和主要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
7.1 林分状况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1.1 林分状况与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储量变化的相关性
7.1.2 林分状况与土壤SOC、养分储量累积速率和相对变化率的相关性
7.1.3 不同林分因子对SOC和主要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2 环境因子化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2.1 环境因子与造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储量变化的相关性
7.2.2 环境因子与造林后土壤养分储量累积速率和相对变化率的相关性
7.2.3 不同土壤外部环境因子对土壤SOC、N、P、K储量变化的影响
7.3 土壤初始条件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影响
7.4 各类因子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综合影响
7.5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土壤养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5.1 现土壤养分条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5.2 初始土壤养分条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作业区土壤养分和肥力特征
8.1.2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对SOC和主要土壤养分的影响
8.2 讨论
8.3 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冗余分析的高寒草原土壤与草地退化关系[J]. 魏卫东,刘育红,马辉,李积兰. 草业科学. 2018(03)
[2]连作杨树人工林细根寿命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朱婉芮,汪其同,刘梦玲,高明宇,董玉峰,王华田,王延平. 生态学报. 2018(01)
[3]我国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量和质下降是制约林木生长的关键因子[J]. 杨承栋. 林业科学. 2016(12)
[4]Soil organic carbon pool along different altitudinal level in the Sygera Mountains, Tibetan Plateau[J]. MA He-ping,YANG Xiao-lin,GUO Qi-qiang,ZHANG Xin-jun,ZHOU Chen-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03)
[5]中国土壤容重特征及其对区域碳贮量估算的意义[J]. 柴华,何念鹏. 生态学报. 2016(13)
[6]氮添加对沿海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 周丹燕,卜丹蓉,葛之葳,严靖,肖晗冉,阮宏华,曹国华. 生态学杂志. 2015(09)
[7]黄土高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研究[J]. 余旋,刘旭,刘金良,张顺祥,于泽群,赵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05)
[8]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J]. 温淑红,潘占兵,许浩.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4)
[9]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 李红林,贡璐,朱美玲,刘曾媛,解丽娜,洪毅. 土壤学报. 2015(06)
[10]辽东山区不同林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养分及酶活性[J]. 牛小云,孙晓梅,陈东升,张守攻.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9)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不同树种枯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 李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4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6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