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20:52
  秸秆还田是土壤养分归还的有效途径,对固碳减排和改善土壤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为探究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及秸秆还田下易变有机碳组分变化的酶学机制。本文选择成都市都江堰天马镇为试验点,设置了不施肥对照、纯化肥、10%秸秆氮+90%化肥氮、20%秸秆氮+80%化肥氮、30%秸秆氮+70%化肥氮、全量秸秆还田等6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土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以及土壤纤维素酶、p-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易变有机碳组分间以及易变有机碳与碳循环酶活性间的关系。旨在为成都平原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处理间TO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但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含量。各施肥处理的WSOC、DOC、MBC和POXC含量分别高于对照17.9%-144.0%、-12.3%-208.8%、1.9%-...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秸秆还田现状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易变组分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4 土壤酶与易变有机碳的关系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样品采集与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秸秆还田下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易变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3.1 总有机碳
    3.2 水溶性有机碳
        3.2.1 小麦季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
        3.2.2 水稻季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
    3.3 溶解性有机碳
        3.3.1 小麦季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变化
        3.3.2 水稻季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变化
    3.4 微生物量碳
        3.4.1 小麦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
        3.4.2 水稻季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
    3.5 易氧化有机碳
        3.5.1 小麦季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
        3.5.2 水稻季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
    3.6 讨论
4 秸秆还田下土壤碳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 纤维素酶
        4.1.1 小麦季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4.1.2 水稻季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4.2 β-葡萄糖苷酶
        4.2.1 小麦季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4.2.2 水稻季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
    4.3 多酚氧化酶
        4.3.1 小麦季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4.3.2 水稻季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4.4 过氧化物酶
        4.4.1 小麦季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4.4.2 水稻季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4.5 讨论
5 秸秆还田下易变有机碳组分与碳循环相关酶的关系
    5.1 土壤总有机碳及其易变组分间的相关性
        5.1.1 小麦季
        5.1.2 水稻季
    5.2 土壤有机碳及其易变组分与碳循环相关酶间的关系
        5.2.1 易变有机碳组分与碳循环相关酶的相关分析
        5.2.2 易变有机碳组分与碳循环相关酶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5.3 讨论
        5.3.1 土壤易变有机碳组分的敏感性
        5.3.2 土壤有机碳及其易变组分的酶学特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豆根瘤突变体连作土壤中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变化[J]. 郭彦,杨洪双,张翠,张文会.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7)
[2]与碳氮循环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对施用氮磷肥的响应[J]. 孙锋,赵灿灿,李江涛,陈思宇,谷艳芳.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4)
[3]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路怡青,朱安宁,张佳宝,陈效民,陈文超,舒馨,张文国.  土壤通报. 2014(01)
[4]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J]. 张孝存,郑粉莉,安娟,杨维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1)
[5]耕作方式对潮土碳氮磷转化相关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 王俊华,胡君利,林先贵,朱安宁,戴珏,王军涛,李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05)
[6]稻麦轮作下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J]. 邓欧平,谢汀,李燕,邓良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10)
[7]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马超,周静,刘满强,郑学博,崔键,李辉信,康炳龙.  土壤学报. 2013(05)
[8]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5)
[9]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2)
[10]不同施氮措施对旱作玉米地土壤酶活性及CO2排放量的影响[J]. 张俊丽,高明博,温晓霞,陈月星,杨生婷,李露,廖允成.  生态学报. 2012(19)



本文编号:2971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71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