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影响秸秆降解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19 23:23
秸秆还田与施氮是喀斯特地区旱地农田土壤管理的常用措施,研究该区长期施肥旱地氮素水平调控秸秆降解与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微生物机制,对于提升退化的土地肥力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长期施肥典型棕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利用100d的室内培养试验(12个处理),包括3个长期施肥模式土壤: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配施化肥(NPKS);4个物料添加水平:Control(不添加任何物料);S(13C-玉米秸秆添加量:2g/kg干土);S+N1(低N 0.07g/kg干土);S+N2(高N 0.20g/kg干土)。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气相色谱法、氯仿熏蒸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高通量测序)等,定量研究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微生物群落演变及影响机制,以期为喀斯特地区合理管理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100d培养期间,两种长期施肥旱地土壤(NPK和NPKS)秸秆来源CO2量为长期不施肥土壤(CK)的1.251.7倍;尽管CK土壤高氮素水平下的秸秆降解高于其它物料添加水平,...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壤主要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的RDA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源碳输入对中亚热带森林深层土壤碳矿化和微生物决策群落的影响[J]. 廖畅,田秋香,汪东亚,曲来叶,吴宇,刘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2]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J]. 张婷,王旭东,逄萌雯,刘恩新,白如霞,黎妮,王钰莹. 环境科学. 2016(06)
[3]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J]. 李玮,乔玉强,陈欢,曹承富,杜世州,赵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4]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与养分的耦合关系[J]. 付美云,杨宁,杨满元,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1)
[5]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伍玉鹏,彭其安,Muhammad Shaaban,郝蓉,胡荣桂.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9)
[6]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秸秆好氧堆肥中氮磷钾元素的转化规律的影响[J]. 刘微,张津,李博文,王树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3)
[7]水稻秸秆降解研究进展[J]. 蔡艳玲,何美丹.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2)
[8]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9]秸秆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J]. 陈昕,姜成浩,罗安程.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3)
[10]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万水霞,王允青,许征宇,张晓玲. 生态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氮素用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D]. 王楠.吉林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分布与利用潜力研究[D]. 车莉.大连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87888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壤主要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的RDA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源碳输入对中亚热带森林深层土壤碳矿化和微生物决策群落的影响[J]. 廖畅,田秋香,汪东亚,曲来叶,吴宇,刘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9)
[2]生物质炭和秸秆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J]. 张婷,王旭东,逄萌雯,刘恩新,白如霞,黎妮,王钰莹. 环境科学. 2016(06)
[3]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J]. 李玮,乔玉强,陈欢,曹承富,杜世州,赵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3)
[4]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与养分的耦合关系[J]. 付美云,杨宁,杨满元,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1)
[5]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 伍玉鹏,彭其安,Muhammad Shaaban,郝蓉,胡荣桂.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9)
[6]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秸秆好氧堆肥中氮磷钾元素的转化规律的影响[J]. 刘微,张津,李博文,王树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3)
[7]水稻秸秆降解研究进展[J]. 蔡艳玲,何美丹.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2)
[8]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10年回顾[J]. 宋长青,吴金水,陆雅海,沈其荣,贺纪正,黄巧云,贾仲君,冷疏影,朱永官.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0)
[9]秸秆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J]. 陈昕,姜成浩,罗安程.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3)
[10]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武际,郭熙盛,鲁剑巍,万水霞,王允青,许征宇,张晓玲. 生态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氮素用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影响[D]. 王楠.吉林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分布与利用潜力研究[D]. 车莉.大连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87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8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