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的地域分异特征

发布时间:2021-01-20 02:3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其生态经济社会效应是行业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选择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作为指标,依据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分析了2000—2015年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时空差异,退耕还林还草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对县域生态状况变化的贡献,并基于规划目标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近15年,工程区耕地转林地面积12.75万km2,耕地转林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32%、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43 t/hm2和0.21 t/hm2。(2)耕地转草地面积9.43万km2,耕地转草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43%,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55 t/hm2和0.94 t/hm2。(3)工程区全县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17%,平均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13 t/hm2和0.68 t/hm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的地域分异特征


2000年中国耕地分布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县域的分区分布

时空图,林地,草地,时空


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17%,增加较多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增加0.56%(表2)。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32%,增加较多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新疆干旱荒漠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琼桂丘陵山地区等;耕地转草地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43%,增加较多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新疆干旱荒漠区、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东北山地及沙地区等。耕地转林地或草地区域与全县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相比(图3),差值为正的区域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该县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山地及沙地区的县域;差值为负的区域说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仅是该县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驱动力之一,比如西南高山峡谷区的县域。图3 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域耕地转林地区、耕地转草地区、全县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耕地转林/草区与全县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值

工程图,植被覆盖度,林地,工程


2000—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域耕地转林地区、耕地转草地区、全县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耕地转林/草区与全县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气候带退耕还林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差异分析[J]. 黄麟,翟俊,宁佳.  自然资源学报. 2017(11)
[2]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J]. 赵珩钪,曹斌挺,焦菊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7(03)
[3]三峡库区典型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功能研究[J]. 吴东,黄志霖,肖文发,曾立雄,宋文梅.  中国水土保持. 2017(01)
[4]退耕还林后黑土表层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J]. 杨淼焱,杨小燕,马燕娥,韩孟光,姜峰,徐嘉晖,徐智文,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12)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地理学报. 2014(01)
[6]黄土丘陵区生态退耕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谷长磊,刘琳,邱扬,王军,栗妍,魏玮.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5)
[7]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地水文效应[J]. 潘磊,唐万鹏,肖文发,史玉虎,曾立雄,黄志霖.  水土保持通报. 2012(05)
[8]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特性[J]. 鹿士杨,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杜虎,王克林.  生态学报. 2012(08)
[9]Effects of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 on soil erosion in China[J]. Lei DENG,Zhou-ping SHANGGUAN,Rui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12(01)
[10]退化红壤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J]. 刘兴平,李冬,张林平,刘苑秋.  环境昆虫学报. 2011(04)



本文编号:2988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88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