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氮素生理菌群和解磷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1 17:26
  土壤功能微生物能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养分转化和维持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本研究基于国家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区,研究不施肥(CK)、施用中量氮肥(N12)、施用高量氮肥(N24)、施用中量磷肥(P12)、施用高量磷肥(P24)、施用中量氮磷肥(N12P12) 6种处理下土壤可培养功能微生物氮素生理菌群和解磷菌丰度,探讨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功能微生物活性影响及其对环境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对各氮素生理菌群数量影响较大,其丰度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单施肥处理的氨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变化规律相同,均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而好氧自生固氮菌变化与之相反;无机磷细菌对氮肥的响应程度较高,磷肥对无机磷细菌丰度影响不明显;施加磷肥可降低土壤中有机磷细菌丰度,促进有机磷矿化;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氮素生理菌群、解磷菌丰度与各土壤理化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氨化细菌与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而与...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氮素生理菌群和解磷菌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氨化细菌丰度

土壤图,硝化细菌,固氮菌,土壤


由表2可知,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亚硝化细菌数量为1.60×104~22.73×104cfu·g-1干土,CK处理的亚硝化细菌数量为2.64×104cfu·g-1干土。N12、N24、N12P12处理的土壤亚硝化细菌数量均高于CK处理,其中N12P12处理的亚硝化细菌数量最高,为2.27×105cfu·g-1干土;N12处理次之,为CK处理的5.8倍;N24处理最低,为CK处理的1.37倍。与CK处理相比,P12处理的亚硝化细菌数量略有提高,仅为CK处理的1.0倍,但P24处理的亚硝化细菌数量有所降低,为CK处理的0.6倍。其中施加N12处理的亚硝化细菌数量为N24的4.3倍,表明土壤中亚硝化细菌对氮肥处理的敏感性较强。2.4 长期施肥对土壤中反硝化细菌丰度的影响

土壤图,有机磷细菌,土壤,无机磷


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有机磷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3.38×106~8.18×106cfu·g-1干土,CK处理的有机磷细菌数量为3.38×106cfu·g-1干土(图4)。除N12处理外,N24、P12、P24、N12P12处理的有机磷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CK处理的1.9、1.8、1.5、2.4倍,而N12与CK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各单施氮、磷肥处理间,土壤有机磷细菌数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却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且N12、N24处理间差异显著。长期施用N12P12处理的有机磷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相对于无机解磷菌,土壤有机磷细菌对磷肥的敏感性更高。图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有机磷细菌丰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摄取土壤磷的作用机制[J]. 薛英龙,李春越,王苁蓉,王益,刘津,常顺,苗雨,党廷辉.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6)
[2]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J]. 邢亚薇,李春越,刘津,王益,井丽娟,王苁蓉,薛英龙,党廷辉.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3]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学霞,董世魁,高清竹,张勇,胡国铮,罗文蓉.  草业学报. 2018(06)
[4]长期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 杨亚东,王志敏,曾昭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18(02)
[5]不同管理措施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氮素生理群数量影响研究[J]. 张建贵,蒋永梅,姚拓,高亚敏,李海云,兰晓君,田永亮,李建宏,张英.  草业学报. 2017(08)
[6]大豆连作条件下施肥对东北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J]. 高圣超,关大伟,马鸣超,张伟,李俊,沈德龙.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7)
[7]施肥及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细菌群落的影响[J]. 王伏伟,王晓波,李金才,叶爱华,王妍,车威,朱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0)
[8]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J]. 祝英,王治业,彭轶楠,巩晓芳,晋小军,周剑平.  土壤通报. 2015(05)
[9]施肥模式对设施菜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J]. 王亚男,曾希柏,王玉忠,白玲玉,李莲芳,吴翠霞,俄胜哲,马世铭.  生态学杂志. 2015(03)
[10]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的影响[J]. 王华,牛德奎,胡冬南,张炜,郭晓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6)



本文编号:2991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91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