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土壤团聚体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3 14:33
土壤团聚体是最基本的土壤结构单元,稳定性团聚体与土壤侵蚀、水分入渗、碳固定等诸多土壤属性密切相关。文中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该领域的SCI论文进行了研究机构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及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分析了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170篇)、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66篇)、俄亥俄州立大学(54篇)和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40篇)发文量较多,各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密切;最具有里程碑的文章是Six J(2004)和Bronick C J(2005);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不同条件下(包括耕作制度、施肥、水土保持措施、气候、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等)团聚体周转及碳、氮固定、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文章来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机构合作网络
图1 机构合作网络从2007年至2019年间引文激增的文献列表(见表1)中,可以确定土壤团聚体研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文章。强度列中具有较高强度值的文献往往是重要里程碑。结合图2可以看出,最具有里程碑的文章是Six J,2004(20.41)[8]和Bronick C J,2005(13.83)[1],其次是Six J,2002(11.54)[11],Rillig M C,2004(9.47)[12]、Rillig M C,2002(8.37)[13]、2006(5.95)[5]和John B,2005(5.93)[14]等。另外,引文文献被引生命周期不同,表1中列出的20篇文献的被引周期为4~6年。
笔者采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成的知识图谱及聚类结果见图4。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频次越高。由图4可知,Modularity Q=0.813,Mean Silhouette=0.697,说明该聚类效果较好,内部相似程度较高,结果令人信服。聚类结果分析显示,本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共有节点151个,连线936条,网络密度为0.015 5,相对于机构合作网络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网络密度有所提高,但其密度仍然不高,结构仍然比较松散。由图4可以看出,团聚体(稳定性)、有机质、碳(固定)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关键词聚类可分为12个类,包括#0中国、#1土壤结构、#2生物炭、#3球囊霉素相关蛋白、#4保护性耕作、#5团聚体、#6草场、#7土壤侵蚀、#8天然草地土壤、#9(有机质)密度分组、#10天然有机质、#11容重。研究趋势突变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15]。Minimum Duration为4,检测出突变词共21个(表2)。如表2所示,2010之前,耕作和残渣管理是土壤团聚体研究的热点,之后出现了径流、免耕、磷、巴西等词,最近出现了气候变化、腐殖酸和中国等关键词。图4 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均匀还田对东北地区黑钙土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范围,吴景贵,李建明,何瑞成,姚颜莹,王笃超,孙玲,王彩云. 土壤学报. 2018(04)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ser Treatments in a Long-Term Solar Greenhouse Experiment[J]. YIN Yan,WANG Li,LIANG Chenghua,XI Fengming,PEI Zhongjian,DU Liyu. Pedosphere. 2016(05)
[4]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中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杨宁,邹冬生,付美云,杨满元,林仲桂. 生态学杂志. 2016(09)
[5]An evaluation on using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s the indicator of interrill erodibility[J]. DING Wen-feng,ZHANG Xun-ch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05)
[6]北京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 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马凤原.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7]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 现代教育技术. 2016(02)
[8]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9]Soil aggregation and aggregate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under long-term contrasting soil management regimes in loess soil[J]. XIE Jun-yu,XU Ming-gang,Qiangjiu Ciren,YANG Yang,ZHANG Shu-lan,SUN Ben-hua,YANG Xue-y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12)
[10]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小红,杨智杰,刘小飞,林伟盛,杨玉盛,刘志江,赵本嘉,苏瑞兰. 生态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2995387
【文章来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02)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机构合作网络
图1 机构合作网络从2007年至2019年间引文激增的文献列表(见表1)中,可以确定土壤团聚体研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文章。强度列中具有较高强度值的文献往往是重要里程碑。结合图2可以看出,最具有里程碑的文章是Six J,2004(20.41)[8]和Bronick C J,2005(13.83)[1],其次是Six J,2002(11.54)[11],Rillig M C,2004(9.47)[12]、Rillig M C,2002(8.37)[13]、2006(5.95)[5]和John B,2005(5.93)[14]等。另外,引文文献被引生命周期不同,表1中列出的20篇文献的被引周期为4~6年。
笔者采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来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成的知识图谱及聚类结果见图4。节点越大,关键词字体越大,表明该关键词频次越高。由图4可知,Modularity Q=0.813,Mean Silhouette=0.697,说明该聚类效果较好,内部相似程度较高,结果令人信服。聚类结果分析显示,本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共有节点151个,连线936条,网络密度为0.015 5,相对于机构合作网络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网络密度有所提高,但其密度仍然不高,结构仍然比较松散。由图4可以看出,团聚体(稳定性)、有机质、碳(固定)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关键词聚类可分为12个类,包括#0中国、#1土壤结构、#2生物炭、#3球囊霉素相关蛋白、#4保护性耕作、#5团聚体、#6草场、#7土壤侵蚀、#8天然草地土壤、#9(有机质)密度分组、#10天然有机质、#11容重。研究趋势突变词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15]。Minimum Duration为4,检测出突变词共21个(表2)。如表2所示,2010之前,耕作和残渣管理是土壤团聚体研究的热点,之后出现了径流、免耕、磷、巴西等词,最近出现了气候变化、腐殖酸和中国等关键词。图4 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图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秸秆均匀还田对东北地区黑钙土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范围,吴景贵,李建明,何瑞成,姚颜莹,王笃超,孙玲,王彩云. 土壤学报. 2018(04)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Iron and Aluminium Oxide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ser Treatments in a Long-Term Solar Greenhouse Experiment[J]. YIN Yan,WANG Li,LIANG Chenghua,XI Fengming,PEI Zhongjian,DU Liyu. Pedosphere. 2016(05)
[4]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中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 杨宁,邹冬生,付美云,杨满元,林仲桂. 生态学杂志. 2016(09)
[5]An evaluation on using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s the indicator of interrill erodibility[J]. DING Wen-feng,ZHANG Xun-ch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05)
[6]北京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 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马凤原.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1)
[7]基于CiteSpace的教育大数据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 王娟,陈世超,王林丽,杨现民. 现代教育技术. 2016(02)
[8]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区及坡向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的影响[J]. 李娅芸,刘雷,安韶山,曾全超,李鑫.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2)
[9]Soil aggregation and aggregate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under long-term contrasting soil management regimes in loess soil[J]. XIE Jun-yu,XU Ming-gang,Qiangjiu Ciren,YANG Yang,ZHANG Shu-lan,SUN Ben-hua,YANG Xue-y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12)
[10]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小红,杨智杰,刘小飞,林伟盛,杨玉盛,刘志江,赵本嘉,苏瑞兰. 生态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2995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9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