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氮素水平下生物质炭、秸秆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3 17:36
  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水平低的问题,为更好地提升土壤肥力,达到稳产增产的效果,通过布设在定西李家堡镇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氮素(N)水平下(不施氮,施氮50 kg/hm2,施氮100 kg/hm2)生物质炭(B)、秸秆(S)添加(共9个处理)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不施氮肥(CNO),其余施肥方式均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且以BN100的效果最为显著,0—5,5—10,10—30 cm土层分别提升了84.7%,69.3%,47.8%,BN0、BN50、BN100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效果明显好于SN0、SN50、SN100、CN0、CN50、CN100;相比于土壤有机碳,各处理对土壤各活性有机碳(MBC、EOC、DOC、HWOC)的影响以SN100最为显著,且均显著高于CN0、CN50、CN100;各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相比于只施氮肥,生物质炭、秸秆添加下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更加显著。相比于只施氮肥,生物质炭、秸秆的添加对于...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学报. 2020,34(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氮素水平下生物质炭、秸秆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不同有机物料配施氮肥下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

土壤图,氮肥,土壤,有机物


由表4可知,氮肥、秸秆对0—30 cm各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均在P<0.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生物质炭除对5—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在P<0.05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外,其余土层均在P<0.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氮素与秸秆的交互效应除对0—5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在P<0.05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外,其余土层均表现为不显著;氮素与生物质炭的交互效应在各土层均表现为不显著。2.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图,可溶性,氮肥,土壤


由图4可知,生物质炭、秸秆配施氮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各处理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各土层均以SN100处理DOC含量最高,CN0处理含量最低。在0—10 cm各土层中,除CN50处理与CN0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均表现出显著水平;在0—30 cm各土层中,SN0、SN50、SN100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N0、CN50、CN100。在0—5 cm土层,较之CN0处理,各处理(CN100、BN0、BN50、BN100、SN0、SN50、SN100)均显著提升土壤DOC含量23.3%,22.4%,35.0%,43.6%,44.2%,56.7%,76.1%;在5—10 cm土层,较之CN0处理,各处理(CN100、BN0、BN50、BN100、SN0、SN50、SN100)均显著提升土壤DOC含量19.5%,30.1%,36.7%,49.9%,63.1%,78.5%,92.9%;在10—30 cm土层,较之CN0处理,各处理(BN50、BN100、SN0、SN50、SN100)均显著提升土壤DOC含量26.2%,33.8%,45.3%,58.2%,66.4%。表5为氮素、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效应。由表5可知,生物质炭、秸秆对0—30 cm各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均在P<0.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氮肥除对10—3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P<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外,其余土层均在P<0.001水平下具有显著效应;氮素与秸秆的交互、氮素与生物质炭的交互效应在各土层均表现为不显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料配施后对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J].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高中超,朱宝国.  土壤与作物. 2019(04)
[2]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J]. 傅敏,郝敏敏,胡恒宇,丁文超,翟明振,张海依.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9)
[3]秸秆覆盖条件下紫云英间作油菜的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 周泉,王龙昌,邢毅,马淑敏,张小短,陈娇,石超.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4)
[4]秸秆还田对干旱区滴灌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孟超然,白如霄,杨鹏辉,张皓禹,危常州.  新疆农业科学. 2018(12)
[5]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王丹丹,曹凑贵.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2)
[6]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黎嘉成,高明,田冬,黄容,徐国鑫.  草业学报. 2018(05)
[7]镰叶锦鸡儿湿地土壤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与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数的关系[J]. 崔东,邓霞,刘影,赵玉,闫俊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05)
[8]肥料减施条件下水稻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紫云英-稻草协同利用的响应[J]. 周兴,廖育林,鲁艳红,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3)
[9]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影响[J]. 李婧,迟凤琴,魏丹,金梁,李玉梅,郭文义,徐猛.  大豆科学. 2016(06)
[10]秸秆与秸秆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贾俊香,谢英荷,李廷亮,王玲.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不同管理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D]. 武均.甘肃农业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 张森溪.兰州大学 2018
[2]不同种植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农田土壤肥力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 牛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95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95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