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砂姜黑土肥力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5 08:32
近年来,秸秆还田在改善砂姜黑土性状、提高砂姜黑土生产力、促进作物产量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十年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秸秆全量粉碎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肥力、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秸秆不还田+氮肥(S2、S3、S4的氮肥施用量分别为360、540、720 kg·hm-2)、单纯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氮肥(T2、T3、T4的氮肥施用量分别为360、540、720 kg·hm-2)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以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产量随氮肥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秸秆还田与720 kg·hm-2氮肥配施时增产效果最佳。小麦年际产量呈波动变化,增加施氮量可以缓解小麦产量的下降趋势,秸秆还田与720 kg·hm-2氮肥配施时,小麦产量呈增长趋势。秸秆还田+氮肥与秸秆不还田+氮肥均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单纯秸秆还田与空白对照相比可以显著增加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概况Fig.1-1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strawinforeigncountries
图 3-11 相似度 97% 水平样品稀释曲线Fig.3-11 Rarefaction curves at cut off levels of 3%过高通量测序对 24 个样本测序共获得了 684360 个优化序列,将序相似度下进行聚类,共获得了 52525 个 OUT。不同样品中的 OTU-2 来表示,每组试验的 OTU 平均数量范围为 1936-2345,其中只TU 数量超过空白对照 S1,分别增加了 0.43%、1.30%。表 3-2 高通量测序读数、OTU 及覆盖率Table 3-2 The number of observed reads, OTU and coverage of the four treatme理Reads OTU覆盖率tments coveragT1 31969±3043b 2245±202ab 0.9833±0.0T2 33647±5766ab 2325±107a 0.9805±0.0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38图3-12通过PCoA 对各处理的OTU组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下图可以看出,S1 与 T1、S2 与 T2 的 OTU 组成只有极少量成分交叉,S3 与 T3、S4 与 T4 无交叉,表明相同施氮量时,秸秆不还田组(S)与秸秆还田组(T)的土壤细菌 OTU组成有较大差异,即秸秆还田已经改变了土壤细菌的 OTU 组成。S3 与 S4、T3与 T4 存在大量交叉,表明当氮肥施用量为 540、720 kg·hm-2时,土壤细菌的 OTU组成主要受秸秆还田的影响。S1、T1 与其他处理的相对距离最远,表明 S1、T1与其他处理的 OTU 组成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J]. 张红,曹莹菲,徐温新,吕家珑. 土壤学报. 2019(06)
[2]腐熟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吕得林,张默焓,周春晓,巫厚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3]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张娟琴,郑宪清,张翰林,吕卫光,李双喜. 华北农学报. 2019(01)
[4]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许克祥,王晓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4)
[5]秸秆还田对耕地棕壤pH值及速效养分的影响[J]. 施骥,栗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1)
[6]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茬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产量影响[J].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艳龙,张春辉,陈浩,李厚华,秦宇航,赵胜利.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5)
[7]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刘继培,张扬,崔广禄,李飒,郄营,司长城,田琳. 河北农业科学. 2017(06)
[8]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陈士更,宋以玲,于建,肖承泽,李玉环,丁方军,张民. 山东科学. 2018(02)
[9]浅析目前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技术进展[J]. 郝中明,曾青,明乐. 民营科技. 2018(03)
[10]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于法稳,杨果. 社会科学家. 2018(02)
博士论文
[1]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D]. 冀保毅.河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真菌群落的影响[D]. 王妍.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长期施用氮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N、P的影响[D]. 蔡乾坤.南昌工程学院 2015
[3]白龙江林区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养分特征[D]. 李兴民.甘肃农业大学 2014
[4]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特点及对策研究[D]. 钱淑琼.浙江农林大学 2013
[5]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倪添.南京农业大学 2013
[6]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 丁永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7]不同林型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D]. 李聪.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D]. 郑丹.东北农业大学 2012
[9]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D]. 苗峰.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0]化肥配施秸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D]. 周瑞华.河南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98916
【文章来源】:阜阳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外秸秆综合利用概况Fig.1-1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strawinforeigncountries
图 3-11 相似度 97% 水平样品稀释曲线Fig.3-11 Rarefaction curves at cut off levels of 3%过高通量测序对 24 个样本测序共获得了 684360 个优化序列,将序相似度下进行聚类,共获得了 52525 个 OUT。不同样品中的 OTU-2 来表示,每组试验的 OTU 平均数量范围为 1936-2345,其中只TU 数量超过空白对照 S1,分别增加了 0.43%、1.30%。表 3-2 高通量测序读数、OTU 及覆盖率Table 3-2 The number of observed reads, OTU and coverage of the four treatme理Reads OTU覆盖率tments coveragT1 31969±3043b 2245±202ab 0.9833±0.0T2 33647±5766ab 2325±107a 0.9805±0.0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38图3-12通过PCoA 对各处理的OTU组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下图可以看出,S1 与 T1、S2 与 T2 的 OTU 组成只有极少量成分交叉,S3 与 T3、S4 与 T4 无交叉,表明相同施氮量时,秸秆不还田组(S)与秸秆还田组(T)的土壤细菌 OTU组成有较大差异,即秸秆还田已经改变了土壤细菌的 OTU 组成。S3 与 S4、T3与 T4 存在大量交叉,表明当氮肥施用量为 540、720 kg·hm-2时,土壤细菌的 OTU组成主要受秸秆还田的影响。S1、T1 与其他处理的相对距离最远,表明 S1、T1与其他处理的 OTU 组成差异较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响应[J]. 张红,曹莹菲,徐温新,吕家珑. 土壤学报. 2019(06)
[2]腐熟秸秆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吕得林,张默焓,周春晓,巫厚长.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9(01)
[3]长期秸秆还田与氮肥调控对稻田土壤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张娟琴,郑宪清,张翰林,吕卫光,李双喜. 华北农学报. 2019(01)
[4]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许克祥,王晓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19(04)
[5]秸秆还田对耕地棕壤pH值及速效养分的影响[J]. 施骥,栗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1)
[6]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茬麦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产量影响[J]. 吴玉红,郝兴顺,田霄鸿,陈艳龙,张春辉,陈浩,李厚华,秦宇航,赵胜利.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5)
[7]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刘继培,张扬,崔广禄,李飒,郄营,司长城,田琳. 河北农业科学. 2017(06)
[8]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J]. 陈士更,宋以玲,于建,肖承泽,李玉环,丁方军,张民. 山东科学. 2018(02)
[9]浅析目前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技术进展[J]. 郝中明,曾青,明乐. 民营科技. 2018(03)
[10]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于法稳,杨果. 社会科学家. 2018(02)
博士论文
[1]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D]. 冀保毅.河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真菌群落的影响[D]. 王妍.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长期施用氮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N、P的影响[D]. 蔡乾坤.南昌工程学院 2015
[3]白龙江林区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养分特征[D]. 李兴民.甘肃农业大学 2014
[4]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特点及对策研究[D]. 钱淑琼.浙江农林大学 2013
[5]稻麦轮作体系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倪添.南京农业大学 2013
[6]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 丁永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7]不同林型对林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D]. 李聪.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不同条件下作物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D]. 郑丹.东北农业大学 2012
[9]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D]. 苗峰.南京林业大学 2011
[10]化肥配施秸秆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D]. 周瑞华.河南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98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998916.html